(徐廉政为赢政通创始人、董事长)
冬天确实来了,寒意刺骨。对此,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也都做出了不同的应对。比如我认识的企业家里面,就有人躲进了屋子,也有人选择顶风前行。
这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有一点请别忘记: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而待到春天再来时,比拼就是这个冬天的选择和积累了。
01
其实,企业家朋友都说,不怕一个寒冬,怕的是未来的不可知:
“谁知道这个冬天有多长,下一个春天还是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
这其实可以理解。毕竟,一个漫长的盛夏,刚刚结束,人们还在回味余温——这个长达四十多年的黄金年代里,上升是常量,停滞是变量,即便偶尔有坎坷和风雨,却从未有过漫长的潮湿。
更别谈眼下这些有关退市、裁员、降薪、撤资的,满坑满谷的坏消息了。
很多人怕了,以至于忘记了企业经营的关键。
企业经营的关键,永远是可持续发展。不光能在盛夏时摘下果实,也要能在寒冬时傲立风雪,只有活下去,并持续发展,才能持续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才能长期赢得回报。
当然,想要达成这个关键,企业的“体质”很重要,当下尤其如此。就像人在越冬时,除了要穿厚衣服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体质好,能扛得住。
对于企业来说,体质,就是抗风险的能力。而它在赢政通的体系内,是具有确定性拆解的,是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自我诊断的。
第一个维度:势。
企业家能不能洞察到大、中、小趋势的种种变化,并以此调整自己企业的方向,以占据较有利的竞争格局;
第二个维度:道。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可持续的、恒定的地位,这是企业存在的基石;
第三个维度:法。
企业的经营有什么方法,方法背后有哪些原理和逻辑?有系统性的法,企业才能进退有据;
第四个维度:术。
具体到企业经营动作中,企业各个部门有什么具体策略,这些策略能不能形成合力,而不是让各个部门互相扯后腿;
第五个维度:器。
企业能不能及时更新各种工具,连接更多资源,以便于让企业能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快的反应速度。
依据这“势、道、法、术、器”五维,每个企业家都应该先审视下自己企业的“体质”,这才是寒冬时期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非像个诗人一样感叹夏天逝去。
02
第二件事,是登高望远,或者说,去寻找新的“势”。毕竟,寒冬之刻,也是变化之时,而巨变之中,一定会有新的机会。
一些变化的大趋势,已经显现。
比如,中国企业需要有“国际视野”,随着中美脱钩,旧有的世界市场格局被打破后,中国正在努力营造新的世界市场,中国企业要在其中发挥更重要,也更多的作用。
这就意味着,企业家要真正带着全球视野来思考自己的存亡之道和发展方向了,这不是光要考虑是不是要产品出海,还是海外并购这些具体动作,更要考虑全球市场、全球资源、全球布局,重新考虑企业的边界和潜力。
又比如,中国企业要有“产业思维”。
产业化,这是新一轮能源转变和技术革命的必然——新能源革命改变的不光是能源形式,更是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这一过程中,一些行业必然会被淘汰,一些行业将面临洗牌,而另一些新的行业也会崛起。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未来,行业这个词将会被“产业”取代——行业是垂直细分,产业是关联聚合,这就对企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只有足够专业化,才更有可能在一个新的产业集群中占据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位置,也才能迎来下一个春天。
03
第三件事,是要有“不变”的定力。
这当然不是说面对变化,不去改变。而是要意识到,企业经营中,有诸多不变的重要元素。
这些要素,是不管寒冬还是盛夏,企业都必须明了,必须坚持的东西。
第一个不变,是以未来为锚点的进取之心。
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单纯“活在当下”,无时无刻都得谋求下一个十年。这在盛夏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毕竟,那时果实唾手可得,眼前即是收获。而寒冬,却正是战略重新规划的最佳时间。
在此刻,别人彷徨时,你要去创造机会,而非等待机会。
第二个不变,是以顾客价值为目标的坚定之心。
其实,顾客价值的内容一直在变,比如,消费需求从实用价值转变为情绪价值;消费场景从线下变为线上;消费倾向从非理性到日渐理性,但这其实是一个价值淬炼的过程,而非价值多元的过程,可以说,从现在到未来,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也是越来越聚焦的。
“货比十家”,比的是专业、精准和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你的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专业,不断升级服务,不断更精准地洞悉顾客需求。
变化,变化,变化,企业本就需要不断面对变化,并顺势而为,连消带打,在变化中升级技术、产品、渠道,丰满并重塑品牌。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下一个春天占得先机。
当然,这其中的重中之重,还得是企业家本身,是必须得愿意担,担得起这份责任,愿意重新出发的企业家,可以说,越是寒冬,越需要企业家站起来,没人能代替你。
所以,别总想着躺平,也没时间气馁,更不要彷徨,去进取,去创造,就像一切刚开始时一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