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少年派的背后故事

第一财经日报 2012-12-03 01:30:00

责编:群硕系统

老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来自英国司法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风头强劲,不但有全媒体的专访报道,微博、论坛热切讨论,更直接带动了改编原著中文版本的迅速出炉,连原版英文书也被迅速移到书店显著位置。

扬·马特尔的原著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哈利·波特》,它在得到Knopf Canada出版社的认可之前,至少遭到五家英国出版社的拒绝,但一经问世便大获好评,迅速揽下布克奖等诸多奖项,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但一切都不比当前,奥斯卡级别导演的改编令其吸引到堪称“壮观”规模的注目。

李安在好莱坞的存在非常独特。十足的华人哲学观,却谙熟西方主流艺术电影语言;刚出道即与艾玛·汤普森、休·格兰特合作拍出温婉妥帖的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靠《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旋即用极其扎实、克制的语言制造《断背山》,不但打动美国电影学院一众评审,心服口服地塞给他一座黄灿灿的“最佳导演”小金人,还顺手激发了安妮·海瑟薇、希斯·莱杰这些影坛新星的卓绝潜质。

面对各种访谈镜头时,大导演总是一副腼腆、谦虚的模样,大概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样下去太过分了,于是就只好娓娓道出“一直讲自己运气好好像有点不对了,大概就是有天分吧”这样的话。

这样的导演拍电影,注定了会往死里较劲儿。

原著和电影都用小半篇幅铺陈故事背景,大半笔墨描述海上漂流,也在所有人都以为结束了时迅速抖出“第二个故事”,把之前的一切情节彻底推翻。

李安和扬·马特尔热情地讲完故事之后,转身扬长而去。留下观众和读者傻在原地,愣神、发呆、回想、讨论,试图找到所有的线索和资料,努力解释那个“真相”——它到底是丛林法则的人吃人,还是梦幻玄妙的生命礼赞?

电影上映之后,很多背景资料被挖了出来。其中最为扎眼的便是那只老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

这是英国司法史上最为著名的案件之一。1884年一艘名叫Mignonette的轮船在非洲好望角附近海域沉没,四个幸存者爬上了救生艇成功逃脱。十几天无粮无水的海上漂泊让他们面临生命威胁,最后,队长带头决定杀死了17岁的病弱孤儿,其余三个人靠着男孩的血与肉支撑到营救船只到来。

那个被同胞吃掉的人,就叫理查德·帕克。

在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第一堂课里,教授Michael J. Sandel就引用了这个案例,花了很长时间同大家讨论,这种特定环境下吃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类的道德准则。

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可怜人成了那只存活到最后的老虎。如果土狼是法国大厨,猩猩是妈妈,斑马是中国水手,那么老虎是不是少年派本人呢?在电影和原著里都没有明确表示。派是老虎,抑或者,老虎是存在于派心中的原始野性。

原著中第一个版本的故事也充满了残酷的细节。派亲眼看着土狼把斑马从内脏活吃到外皮,亲眼看着土狼把猩猩疯狂咬死,时刻提防老虎的兽性本能,亲手把“食人岛”上的狐獴皮储存,为了生存而喝尿、玩粪便,甚至有一章节出现了另一个漂流在太平洋的落难者——对话场景都异常活泼有趣,结局却是同胞被老虎咬死,派迫不得已也吃了他的肉。

这是李安无法做到的,他毕竟需要照顾到大多数的观众。电影里加入了妩媚的女孩,加入了神奇的荧光座头鲸,加入“食人岛”远看时仿佛像侧卧沉睡的毗湿奴等等细节,但唯一不变的是两个故事所揭示的不同意义。

从结果上来看,派都失去亲人、都经历残酷生死斗甚至被迫吃人(这点只有小说表现),但是,第一个有老虎的故事里,派所做的一切都是积极向善的:他在老虎落水的时候停下了手中的死亡船桨,转而用智慧去化解“你死我活”的僵局;他相信上帝的关照,上帝给他大鱼、给他狐獴,又给他牙齿的昭示;老虎是他求生的动力,也是维持他清醒理智的良药。

而第二个没有老虎的故事里,派本人就是老虎,就是那个被激发出所有的恶、被饥饿与野性掌控了的兽。

其实,到最后大家都会倒抽一口凉气领悟到,最大概率会发生的必然是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这又如何?

李安在电影里安排年长的派讲第一个故事,年少刚被营救的派讲第二个故事,两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哭了。当你仔细思索会发现,如果是你自己,在经历过那一切可怕残酷的事情,反而会在很多年很多年之后,才会对当初编造出来的美好故事倍加感慨。

而扬·马特尔用文字这种纯粹的形式,达到略高一筹的境界。他可以让你对着书发愣的时候忽然醒悟,这一切本身也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其实到底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又有什么要紧呢?重要的是你,读者,选择相信哪一个,汲取哪一个。

李安被柴静问,你心中的猛虎是什么?他立刻摇头,那不能说。

那么,你心中的猛虎是什么?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