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部集科幻、悬疑与人道主义反思为一体的超自然惊悚电视剧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播出。该剧不仅构思来源于大名鼎鼎的惊悚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同名作品,其开发制作更是汇集了包括斯皮尔伯格、杰克·德尔、布赖恩·沃恩、尼尔·贝尔等在内的各路电视电影界大腕。剧集试播,便创下自2000年来CBS暑期电视剧首播收视纪录,同时也引发强烈反响:观众或是发表观感,或是猜测情节走向,或是对剧本改编提出疑问。而这部吸引了如此众多目光的电视剧,正是《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
斯蒂芬·金欢迎“被改编”
任何一部基于小说制作的影视作品总是逃不开原著与改编的二元质问。何况,《穹顶之下》剧集的制作团队在斯蒂芬·金的授权下更是丝毫不吝啬对原著的改编,甚至提前表明结局将与书中截然不同。于是剧集一经播出,便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诸多“原著粉”的声讨。
IMDb网该剧页面上最热门的几篇评论中,就有不少对于改编的质疑。一些斯蒂芬·金小说的铁杆读者们指出,剧中不仅删减、合并了某些原著重要角色,更是改动了一些人物的性格。例如,深受原著读者喜爱的小男孩Ollie及其一家都在剧中不见了踪影,而主角Barbie的形象也不再像书中那样“正面”。甚至有美国观众激动地说:“所有斯蒂芬·金的粉丝都不得不目睹那么好的一本小说被如此破坏,真是太不幸了。”
然而,原作者斯蒂芬·金却并不同意自己那些“死忠粉”对改编的质疑。在越来越热烈的争议讨论声中,斯蒂芬·金更是特意撰写了一封公开信进行回应。他表示,他完全欢迎剧组对小说的改编,并认为剧集本身就是与书不同的作品。因为,他将自己视作一位“情景作家”,只要“穹顶”这一情景不变,其他对于人物、情节甚至结局的改编都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斯蒂芬·金表示,他想通过“穹顶”这一科幻设定隐喻现实中的地球。无论小说还是剧集,核心就在于那样一个突如其来的绝望处境:当人类面临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资源受限、权威缺失、一切都处于不确定中,将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陷入混乱,还是重建秩序?是合作互助,还是自相残杀?这些关乎人性的深层探讨不会因为一些表面的改动而流失,斯蒂芬·金甚至表示,如果剧集拍至三、四季,没准他还会进一步创作一些其他情节,比如人吃人等等。
悬疑惊悚片几乎成了肥皂剧
第一季播出过半,网上的热切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观众的抱怨。在开头的几个集中惊悚场景过后,逐渐有观众认为,该剧的一些情节不免老套,原本的悬疑惊悚片几乎成了个肥皂剧。尤其是播出的每一集里都会有至少一个人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太模式化、缺乏创意?甚至有人评论说:“究竟要死多少人,穹顶才会满意呢?”
对此,剧集制作人之一的尼尔·贝尔(Neal Baer)在TV Guide的一次采访中回答说:“确实会死不少人。因为没有人是安全的。但是,这种杀人的力量究竟来自穹顶,还是来自人们自己呢?这才是问题所在。导致这一切的核心,会不会其实是人们互相之间的行为与态度?这也是在对我们所有人类说:我们究竟对自己的生命与环境具备多少控制能力?而我们的环境与生命的不可预知性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我们?”
确实,在“每集必死一人”的表面模式背后,有人与自己本能的博弈,也有小镇政治的权力斗争。穹顶只不过是一针忽然加剧冲突的超自然催化剂,真正精彩的不是悬念的揭秘,而是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反应的戏剧化展开。而编剧Brian K. Vaughan也在接受采访时暗示,这一带来无数灾难的穹顶,其来源归根结底还是与人为因素有关。
在美国,《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就以1353万人的收视率创下CBS夏季首播收视纪录,并连续几周都保持在热门剧集之列,至今每集收视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一开始或许不少观众是冲着“双S联手”的大排场前来好奇围观,而一段时间以来的收视率也说明观众对剧集本身的喜爱。如今,在澳大利亚等世界其他国家,该剧也陆续开播。据说,该剧最终有可能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而在国内,该剧也在优酷网同步播出,首播剧集在24小时内即达到53万的播放量。而在各大论坛与社交网站上,也纷纷涌现大量对此剧的讨论,反响十分热烈。由于斯蒂芬·金的原著尚未有中译本出版,因此国内观众的讨论并未涉及多少剧本改编问题,而是更多集中在对剧情发展的猜测和对人物的讨论上。
主营业务已连续5年亏损,转型“影视+旅游”新赛道,拉动营收快速增长,但“增收不增利”仍困扰公司。
欧美关税协议短期提振欧股但中长期支撑不足,美银警告Stoxx 600指数或下跌10%。云端设计软件公司Figma计划以188亿美元估值登陆纽交所,被视为科技股IPO市场回暖信号。
两次热浪都与持续的高压系统“热穹顶”有关。
聚焦新变化新需求,统筹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矿产资源、海洋经济、基础测绘、林草、地质调查等专项规划编制
这张执照可不一般,它是杭州市首张由外国自然人通过全程网办、电子签名方式设立的独资企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