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收入,收入,如何实现倍增?

一财网 2010-03-15 17:35:00

责编:群硕系统

如果说改革初始,“做大蛋糕”是改革的主要矛盾,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强调效率优先,而近年来,“分好蛋糕”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最主要诱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加速,已经势在必行……

“两会”期间,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日本在收入增长方面有丰富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曾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收入倍增计划。中国是否应出台类似的“收入倍增计划”?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应该包含什么政策包?

日本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

日本收入倍增计划也是政府为拉动内需,解决经济中的二元格局出台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日本也曾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上世纪60年代前,日本处于“投资引起投资”的高潮期,面临着启动内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按固定价格计算,私人设备投资额从1956年的13217亿日元增长到1960年的36530亿日元,五年间实际增长1.76倍,平均每年递增 22.6%。

城乡差别大制约消费增长

在这个高投资期之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二重结构问题:表现为城乡二重结构和大小企业之间差距巨大。1960年农民收入仅为城市的44%,大小企业收入差距达到一倍以上。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个人消费增速明显落后于投资与工业增长速度。

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195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陷入衰退期。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工矿业生产下降10.4%,钢铁、橡胶、皮革等下降20%以上,纺织业下降17%,化纤等轻工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倒闭数量增加了57%,失业人数增加了87.8%。中国目前的情况很多方面和当时的日本相似。中国也需要进行收入方面的改革,这已经是共识,问题是怎么改。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

中国的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比较低,初次分配过大的差距也没有很好弥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加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使收入问题越来越棘手。

收入差距已经11倍

从1988年至2007年,中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李实语);又如,金融行业(不含证券)收入几乎相当于最低收入行业的11倍。对于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而言,这确实有点吓人,且让人不爽。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化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差距的演变趋势显示,进入200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事实上,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收入差距的“罪魁祸首”,2002年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大约在43%。这意味着,对于城市化率只有45%(2007年)的中国来说,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起点和关键是加快城市化

制度化高福利高收入造成社会不公

垄断性的国企借着经济繁荣和行政垄断获取利润,然后大发福利奖金,造成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实介绍,职工福利费在企业财务上有一些具体的支出项目,包括职工疗养、高温、取暖等相关的费用。而以无偿、低价的方式获得公司产品也是其中的一项,比如银行职工获得利率很低的贷款,电信部门给员工发放电信卡等。

中国亟需收入倍增计划

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偏低,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有限,应该改革收入分配,促进经济转型。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远未完成,重化工业也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当前居民消费在GDP增长中的占比只有30%~40%,甚至远低于日本推出“收入倍增计划”的1960年。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启动内需的关键是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实质购买力,中国需要一个“中国式的收入倍增计划”。怎么增?

观念转变,将收入增幅纳入考核指标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首先要从观念和战略高度确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的观念。以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为依托,同时辅以必要的其他手段保证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民所享,可以尝试将居民收入增幅列入地方考核指标,逐步淡化经济增长率考核。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实现中国的收入倍增,必须以提高整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为依托。整体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具体而言:一是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对企业设立职工再培训机构进行补贴,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等等。二是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进行扶植补贴。三是创造环境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在信贷、税收以及行政等环节进行改善;同时鼓励优势企业在信息获取、管理经验、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行帮助扶植,确立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紧密协调的社会分工体制。

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应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比如,在考虑物价承受能力基础上逐步提高包括农产品在内的要素价格;完善劳动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通过个税、遗产税等税收体制改革加大收入调节力度等等。此外,尽快建立起规范化的收租分红制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租金、利润的比重也非常重要。(该篇文章综合李广赞、杨燕青和王莹相关文章的观点。)

除此,您对收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什么想法与建议,还请留言!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