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不仅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美丽中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它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承载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厚重中国梦,也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树立了一项新的目标。
茅台集团也有一个“美丽茅台”的目标,其含义是全力打造“镇在山中,山在镇中,水环绕着镇,镇环绕着水的干净、整洁、美丽、适宜人居”的幸福小镇。这不但是茅台的梦想和愿景,更是对如何履行企业生态责任的具体诠释。
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茅台多方发力采取措施:为了保卫水源赤水河,茅台启动了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治理环境污染、优化河流生态;而对于所处地域茅台镇的环保也是不遗余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对此认识非常清楚。
“环境是茅台发展的底线,保护好茅台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守护茅台酒的绿色生命线,理应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我们良好的生态系统。”在公开场合,袁仁国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
保卫“美酒河”
“佳酿出处,必有好水。”这是茅台酒与赤水河的真实写照。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
但赤水河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特质,那就是随季节变化水质也不尽相同,尤其在茅台酿造用水量大的重阳节前后至翌年端午节间,赤水河的水正处于一年中最为清澈透明的时候。
此时的河水微甜爽口,酸碱适度,各项指标均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非常适合制作美酒佳酿。
正因如此,赤水河又被称为“美酒河”,沿岸聚集了大量国内顶尖的白酒企业,“国酒”茅台也在此列。
事实上,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就已明确指出,在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因工矿建设而影响酿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厂。
为此,茅台集团一直致力于将茅台镇沿赤水河上游100公里、赤水河两岸20公里范围内地区作为赤水河流域核心生态保护区域的实践,并收到了显著成效。
而为了推动国酒水资源保护区的建立,茅台酒厂1995年就进入了国家水系统防污染管理网,是当时全国范围内正式加入的第一家企业。
2007年,为了保护茅台酒基地生态环境,贵州省环保部门与茅台酒原产地域的25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签订了“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责任书,规定到2010年其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须较2005年下降10%。
当年,贵州省又出台了《赤水河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贵州境内)》,投入近26亿元保护赤水河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而茅台也规划了茅台酒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缓冲区和禁建区,投入大量资金对赤水河西岸荒坡进行绿化修复。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投入已超过2亿元。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说,茅台酒的生产,发端于赤水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对赤水河流域和茅台镇的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依赖,赤水河流域和茅台镇的生态维护,是茅台酒的立身之本。
建设茅台镇
今年7月,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办。论坛上,茅台的绿色生产理念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对茅台而言,其环保理念不仅是改革生产工艺、加强清洁生产,也不只是针对赤水河流域,还将其扩展到了整个茅台镇的相关建设。
2009年3月,茅台镇环境整治及城镇规划建设的子项目“国酒新城”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安置从茅台镇搬迁出来的移民,改善茅台酒生产酿造环境及厂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多年来,茅台不仅对厂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规划,更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出了打造全新茅台镇的专项规划并投入巨资执行。
以茅台镇的城镇绿化系统建设为例,这项工程因地制宜地将马鞍山等山体与赤水河结合起来,以河流右岸的绿色景观带为主轴来构建厂区的网络景观带,并塑造工业园区的景区风貌。
在此基础上,茅台希望建立起以环保生态为原则、以现代建筑手法体现传统习俗和地域文化并最终形成统一格局的酒厂甚至茅台镇。
除此之外,茅台在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进步。
由于茅台在收购本地有机原料时的价格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因而带动了仁怀地区规模化种植有机高粱的风气,8万多户农民因此受益。2012年,仁怀市农民仅此人均增收400多元。
另外,从1998年到2012年,茅台累计实现税金495亿元,解决就业13000多人,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亦有效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
“茅台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社会责任。”茅台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倡导绿色茅台的过程中也要带动整个茅台镇的发展,企业才能长远、可持续发展。
“贵州茅台走到今天,有责任投入更多力量,在更广泛的空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我们的努力,一起为实现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袁仁国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