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影像上海:城市的人、记忆与传奇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5-07 11:31:00

责编:群硕系统

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官方”定制纪录片,《城市之光》4月28日在上海影城的首映只是众多上海城市电影登台亮相的第一声枪响。不论是周亚平的《城市之光》、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抑或是周兵的《上海滩》,2010世博会在吸引世人目光的同时,也让纪录片导演们找到了各自叙述这座城市的语调。

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将他们制作的电影在25×15米的大银幕上展示。这对兄弟将摄像机扛上埃菲尔铁塔,并在高空拍下了俯瞰巴黎全城的影像。这些模糊却激动人心的彩色影像,在半年内吸引了800万人潮到场观看。尽管彩色电影的流行是在半个世纪之后,但当年的巴黎全貌以及电影这项新奇的发明,却由此走向全世界。

110年后的今天,当电影历经演变成为全球化、数字化,涉及数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时,世博会与城市之间的关联,又再次通过影像传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人们能从沙特阿拉伯馆看到世界最大的IMAX影院、在美国馆享受4D电影带出的都市童话、在瑞士馆欣赏360度全景水幕电影、在台湾馆见识720度全天域球幕影院……

当各个国家的电影人都力求以影像表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时,作为主办城市的上海,也像当年的巴黎一样,以电影的形式留下上海印记。无论是周亚平执导的官方纪录电影《城市之光》、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原名《上海传奇》),还是纪录片导演周兵的《外滩》,都以他们各自的语调、体验、情感与想象力,为上海留下永恒的影像记忆。

诗意表达人与城市的关系

“上海,在它时间的轨道上,自有它独特、凝练的光芒。一个盛大的体现新时代文明的Party,2010年世界博览会,让上海再次与世界相遇……”在纪录电影《城市之光》的片头,导演周亚平用这段感性文字书写自己心中的上海。

身兼诗人和导演双重身份的周亚平,总是被媒体称为“诗人导演”。他似乎并不避讳这种说法,采访时总以诗意的表达来诠释自己的理念:“《城市之光》的‘光’,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文明,甚至就是这座城市的情感与气质。‘光’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诗性表达——它需要由城市里的‘人’去点亮、去营造。”

事实上,《城市之光》的片名原本属于卓别林的经典电影,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都会的梦境与现实。而在周亚平的眼里,这样的梦境与现实也许恰好体现了上海世博会实现城市梦想的主题。

影片开头,清晨的曙光照耀着黄浦江,新的一天在外滩钟楼百年不变的钟声中渐渐苏醒。整部影片以几组人物的故事穿插在世博筹备的宏大叙事中。诸如上海的徐喜先父子、汪薇芸女士,德国的马可夫妇、塞风夫妇等,他们都构成了故事中生动的细节符号。周亚平坦言,这部电影虽然采用了比较中国化的纪录片形态,但他们也在努力尝试在这样的框架下讲出鲜活的上海故事。

他将镜头对准上海普通人最日常的生活。一群老年时装队的阿姨们,一些推着自行车上轮渡的人,一锅生煎馒头的蒸汽……在外白渡桥搬迁的一幕,浩大的移位工程即将启动,人们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赶到现场,看看桥,再看看桥上的风景。坐着轮椅的白发老人、依偎漫步的恋人、好奇的孩子们,都流露着对外白渡桥的怀念。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总要和身边的人说上两句感慨的话,又不时地指指点点絮絮念念。

“我们在街上抢拍的、抓拍的画面和细节,才是我认为最感人的部分。”周亚平说。在摄制组工作室的墙上,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积木以某种顺序排列着。他说,每块积木都代表了一段影视资料,影片的结构就是在积木的反复替换中逐渐成形,而解说词也创作于影像构建之后。“所以当你看着这些影像再去创作电影的解说词的时候,那些感受,不论是对老上海的感触、对外白渡桥的感触,甚至在一些主旋律的表达上,都会自然而然地在不经意间通过文字流露出来。”

周亚平曾经参加过日本爱知世博会,他发现,那些最热闹的场馆往往是文化展示最多且最特别的,商品的展示在游人面前永远不能算是重头戏。“世博会原本商品贸易的功能已经丧失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最重要的,归根结底,这还是一场人心的交流盛会。”在这样的思路下,周亚平认为:“《城市之光》所要探讨的问题,其实和世博会要实践的主题一样,那就是人与城市的关系。”

《海上传奇》与《外滩》,人的记忆

最近,第63届戛纳电影节宣布导演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原名《海上传奇》)入围“一种关注”单元,这也预示着,这部筹备3年、长达2小时的纪录电影将在更大的平台上扩展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原计划4月底在全国上映的《海上传奇》,因后期制作的工程过于庞大而改期。幸运的是,该片错失世博会开幕期间,却赶上了戛纳电影节。

历时一年拍摄的《海上传奇》,共访问了80多位上海人,最终出现在影片的有18位。第一位出场人物是画家陈丹青,随着他慢慢讲述自己的童年记忆,杜月笙的女儿、曾国藩的后人以及韩寒等各个时代的人物渐次登场。在这部标榜“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里,四大家族、三大文人的后代们以及解放上海的功臣,乃至劳动模范都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上海。贾樟柯并未按历史次序进行线性编排,而是以情感逻辑将这些人物排列穿插。“聚散离合”,是贾樟柯对于“传奇”的定义,这四个字也是《传奇上海》的四个乐章。贾樟柯甚至将镜头探伸至圣保罗、纽约、香港、台北、西安和新疆等地,重寻那些关于旧上海的消失的记忆。

在拍摄电影之前,贾樟柯用徒步的方式了解上海,在密集的弄堂中穿行,以此揣摩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上海。这种方式,导演周兵也试过。

纪录片《外滩》,是周兵继《故宫》、《台北故宫》、《敦煌》等大型纪录片之后的又一作品。与贾樟柯相反的是,擅长拍纪录片的周兵此次是用电影的手法来拍纪录片。开拍前,周兵将住所搬到了上海的康平路,半年多的上海生活让他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角度看懂了上海。“早上我去菜市场买菜,傍晚,我去弄堂、街区里散步。这样的生活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与上海融合的一分子,在这样的身份变换中,我对上海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上海是一个魔幻的城市。”周兵说,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他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所谓时尚或者所谓风尘,他头脑中闪现的上海符号,也不仅仅是霓虹灯、夜总会,而是几乎被人们忘记的、那些为梦想和奇迹而诞生的“冒险精神”和“魔幻气质”。“在上海的某一个时期,你理想中想要实现的,几乎都有可能在这里实现。这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

“如果说《故宫》是一个国家在600年里的集体记忆,那《外滩》要讲述的,是个体的命运、梦想和国家的梦想交织的,魔幻一般的寓言。”周兵拍摄的《外滩》,从上海开埠讲起,从上海外滩的18栋楼延伸开来,再从众多历史人物身上展开叙事。他在纪录片里安排了六组人物故事,他称之为“六个关于梦想的寓言”——杜月笙、周璇、李香兰、张爱玲……每一个名字都足以让人忆起上海繁华璀璨的时代。

“上海走到今天是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共同塑造的,塑造的主角是人,选择每组人都有代表性。这里头有关于金钱、财富的梦想,有关于个人事业发展的梦想,也有关于对爱情的梦想。”周兵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的梦想,共同塑造了今天上海的城市气质。

在拍摄过程中,贾樟柯发现,“上海最可贵的是人。”周兵则说:“上海的灵魂,是在普通人的梦想和情感中构成的。”用导演周亚平的话来说,他用逐格摄影来体现上海的速度,用交响乐来呈现上海的厚度,用时间之轴来表现上海的深度,“最重要的,我们是通过人来展现上海的高度与宽度。”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