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什么?前晚听纽约大学校长John Sexton演讲,他说大学,应该打破物理空间的校园边界,成为全球网络型大学(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立门户(portal campus),并和社会互动。大学也应是创意与思想的汇聚地(idea capital),果能如此,就能形成传播思想与文化的网络。
比Sexton想法更有突破性的是硅谷的“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一所由商业太空探索领域领军者戴曼迪斯、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筹划,谷歌等公司和美国国家宇航局支持的教育培训机构。“奇点大学”的课程都不长(一两个星期到几个月),2009年才建立,目前有1000多名毕业生,其目的是聚集最聪明的大脑,学习最前沿的技术,解决最宏大的问题。它要培养的是面向未来、有全球性和“指数性”思维的人才。其核心课程分布在8个“指数型增长”领域: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计算系统、网络和传感器、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数字化制造、医学、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
何谓指数型增长?是比翻番更具爆炸性的增长。举例来说,1982年世界最尖端的便携式电脑“奥斯本”大约13千克重,2500美元一台,而2007年的第一台iPhone的重量只有它的1%,成本只有它的1/10,运行速度却是它的150倍,内存是它的10万倍。电脑在计算能力、运行速度、存储能力等方面的惊人提高,加上价格下降和尺寸缩小,这就是一种指数型的变化。
何谓奇点?就是过了之后会出现突变的那一点。库兹韦尔相信,人工智能领域的“奇点”过后,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智慧,人类将和机器融为一体。他现在每天服用超过230片维生素、抗氧化剂和其他补充剂,他测算这能让老化减缓,活过100岁,然后他会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一台电脑上,实现“永生”。
谷歌创始人佩奇在谈到创办“奇点大学”的宗旨时说,“现在我用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衡量标准,你正在工作的事情能够改变世界吗?或者不能?99.99999%的人都会说‘不能’,我想我们需要训练人们如何去改变世界,很明显,技术能够做到这一切。”挑战全世界最大的难题,就是这个机构的使命。
我们身边总有各种麻烦和困扰,但真正的麻烦和困扰也许在于我们自身的畏缩、悲观和不敢想象。想象那些不可想象的,勇敢去探索,未来会比你以为的更好。
全球关税战未见终局,但贸易格局已不可逆转地走向“碎片化”。未来的赢家未必是关税壁垒最高者,而是能在安全与效率、保护与开放间找到平衡的经济体。对中国而言,突破围堵的关键在于:以市场换空间,以技术换时间,以开放换规则。
因为相比传统的算法设计,AI的安全性没有理论上的保证。
本期《两说》,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深度对话神经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张旭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院长将深入剖析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异同、各自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将带您走进类脑智能的应用场景。
新书《看见不可见社会》围绕“不可见社会”这一核心议题,揭示了社会的不可见部分,进而帮助大家管窥社会如何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