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G20国集团会议上,欧美意见分歧。美国希望拥有贸易盈余的G20成员国─中国和德国明白到,要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便需要继续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刺激内部需求;欧洲则认为,要国家本身的经济持续增长,应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收紧财政开支,以增加国民信心。
这次会议的争拗令人想起大学时代的财政预算案论坛,每年总有学生质疑政府在经济差的时候,呼吁市民与政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不是经济学派的实行经济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
以上的经济问题,全世界政府都有机会遇到,如何实行财政政策确实值得讨论。其实,可以将市民和政府归纳为两个利益团体,寻求办法使这两个团体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若政府和市民任何一方需要经济支持,另一方便应提供协助。例如,失业人士可得到政府的失业津贴,政府则在经济繁荣时加税以增加收入。
欧美意见分歧源于融资能力
美国的情况是民众生活、政府收支拮据,但政府有近乎无限的借钱能力,所以美国有能力实行经济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欧洲的情况同样是民众生活、政府收支拮据,但政府融资能力有限,甚至无能力偿还国债,是「双方拮据」情况,所以政府没有能力实行经济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惟有双方共渡难关,让经济顺其自然慢慢恢复过来。这正好解释了为何欧美双方会出现意见分歧。
早前有部分国家效法美国实施经济宽松政策,但目前推倒重来,改为实施紧缩政策;该些国家在未享受到刺激经济政策带来的复苏成果,就已放弃推行,很大原因是因为宽松政策会令本来已高筑的债台变得更高。事实上,债务缠身的国家,一定要准确掌握其内部财政状况后,再评估其对宽松政策的承受能力,才落实制定最有利国家及民众的经济政策,方为上策。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概述了财政政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赤字和发行更多政府债券。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三大核心目标,并提出务实措施以应对通胀下行压力,同时突出“投资于人”的新循环,推动地方财政扩张,加强地产政策“保主体”,促消费成为经济工作主要抓手,财政货币政策符合预期。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安排,包括提高预算赤字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消费以旧换新以及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