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青春来泡这碗面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5-29 05:27:00

责编:群硕系统

对一碗搭配以皮蛋肠以及枸杞、甘草、玫瑰乃至白葡萄酒的方便面时,小伙伴们还是普遍表示了惊呆。

我上小学那阵,大概就是北京开亚运会前后,方便面刚刚传入落后的沂蒙山区。开小卖部的退休老教师,唯恐我们不吃这种看上去方正而奇怪的东西,于是采取了后来被众多商家广为推崇的免费试吃的策略。敢于吃螃蟹的人总是有的,据说螃蟹还很鲜美,于是一传十十传二十,方便面开始成为我们的食品。

小本经营的买卖,断然经不住持久的白送,免费吃的方便面很快就没有了,而且定价还不低。但在吃的东西相当有限的年代,即便是热水瓶里的温水泡出来的方便面,都洋溢着一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味道,于是省吃俭用留点钱出来买方便面,成为课前课后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更有嘴巴馋的同学,不便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公开泡面,偷偷地塞一块方便面在桌子里,趁老师一转身去板书的时候,干吃一口,嘎吱一声脆响之后是一连串细密的嘎吱声,惹得其他同学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

从那之后,方便面就稳稳地霸占了汽车候车厅、火车车厢、景点以及大中小各类超市货架。作为一种闻上去永远都比吃上去更美味的垃圾食品,方便面更是大学宿舍里的热门食品,绝对不会因为它的味道,只会因为它的便利。打游戏到深夜,饥肠辘辘之际,看泡面的热气混合着添加剂的香味在台灯的昏暗光芒里升腾。凛冽的冬天清晨,实在不想爬出温暖的被窝,卡着食堂师傅收拾餐具的时间点收集一点残羹冷炙,所幸,至少还有角落里的一包方便面安静地等着被泡。方便面由此超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垃圾食品,但似乎每个大学生都离不开它。

这种基于共同饮食经验的记忆,最终成为维系所有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的纽带。学校分三六九等,有的是211高校,有的是985高校,有的是专科学校,有的是职业学校。宿舍也分三六九等,有装着空调和净化器永远保持恒温的土豪宿舍,有开着小风扇的普通宿舍,有既不装空调也不装风扇只能人力摇扇子的苦逼宿舍。但不管怎样的学校,不管怎样的宿舍,老坛酸菜牛肉面、卤肉面、香菇炖鸡味面、上汤排骨面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所以,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几个大学生,在《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中端出一碗搭配以皮蛋肠以及枸杞、甘草、玫瑰乃至白葡萄酒的方便面时,小伙伴们还是普遍表示了惊呆。这种不惜昂贵配料以突出廉价主食的强烈反差,一如为了强调宿舍泡面而采用的宏大镜头和正经解说,在视觉与听觉的巨大张力中,人们默默地点赞、转发、分享。

这当然是沾了《舌尖2》的光。这部充满争议的纪录片,同样擅长端着阳春白雪的腔调,讲述下里巴人的故事。在我有限的美食经验中,真正的美味都在那些距离劳动现场最近的地方,闭塞的彝族自治州里的红薯、落后的沂蒙山区的鸡蛋、曼谷繁华街头旁边一条不知名小巷里的青咖喱汤、上海老阿婆深更半夜舀出的一碗豆浆……那些装潢精致、金碧辉煌的餐厅里也有这些食材,但端上来之后,甚至无须小尝一口,你便知道,这终究不是你想要的味道。可《舌尖2》端上来的,恰恰是、也只能是这样一道大餐,就像作为总顾问的沈宏非在谈到《舌尖2》为什么必须“口水与泪水齐飞”时所说的那样,“很宏大很央视就对了”。

《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所以备受追捧,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击中了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泡面的味道,我相信没有谁愿意多去尝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宿舍的兄弟们或者姐妹们头顶头吃泡面的时候,大家都很年轻,脸上的青春痘一天比一天多,头发乱蓬蓬毫无章法,床上堆着光盘磁带小说和内裤。怀旧是一种病,只有不再年轻的人,才知道这种病的滋味。倒不是以前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真有多么高的艺术水准,而只是因为听那些歌、看那些电影时,我们正年轻。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除了血脉相连的亲人之外,最牢固的关系,无非“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四年或者更长的青葱岁月里,冲突、磨合、理解到最后洒泪各奔东西,那些一起搞怪一起作死的时光,奠定了未来整个人生的基调,很多人的事业、爱情、生活,都由此启航。“在人的脑海中,只有宿舍泡面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各奔东西后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大学宿舍。”《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里的这句点题解说,掺杂着葱末、辣椒、生姜、胡椒、味精、猪油调和出来的方便面调料包一样的浓烈情怀。

据说,《舌尖》系列总导演陈晓卿在看了“泡面篇”之后说:“第三季就找他们吧。”这也许只是一句调侃,但其实,这也许不仅仅是一句调侃。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