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先生用词生癖且晦涩难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改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化,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
语文课终归不是鲁迅作品欣赏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作者与多种元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鲁迅作品该撤还是不该撤”本身是一个伪命题。鲁迅先生的部分文章在各地语文教材中的“退出”,并不代表着否认鲁迅作品的价值,因此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笔者以为,与其喋喋不休地“挺鲁”或者“反鲁”,不如做些有益的思考:鲁迅作品的真正价值何在?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习的是鲁迅文章的“内涵”,还是局限于文本?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是完美的,但鲁迅文字中却蕴含着一个丰富灵动的精神世界,有刚烈的风骨,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性,有尖锐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我看来,这些的价值远远甚于文字本身,这正是鲁迅先生作品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客观地说,鲁迅先生对于一些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对于国民性的揭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也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并且仍然深具现实的批判意义。而在当前的社会语境和教育大环境下,个人认为,中小学生尤其需要传承鲁迅式的批判与质疑精神。
事实上,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千篇一律的“听话”式、灌输式教育,再加上对“师道尊严”的过分强调和渲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已变成了奢侈品。一些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思想被禁锢。曾有专家指出,我们已经培养出了相当一部分缺乏质疑和理性叛逆精神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悲哀——而反过来说,这也正是鲁迅作品存在的意义。不是鲁迅需要课文,而是教育需要鲁迅。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铁仙所言,鲁迅当前在语文课本中不可取代的位置是由鲁迅的文学史和思想史意义决定的,“不是鲁迅需要我们宣传,而是我们需要鲁迅支撑”。
因此,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多寡与数量,其实并不重要,因为阅读鲁迅作品的载体不仅是教材;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读懂鲁迅,将鲁迅作品的内涵——那些饱含着对于国民性、社会正义、人生意义等的深切人文关怀,传授给学生,从而引起独立思考。如此,则鲁迅先生幸甚,教育幸甚,国家和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