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化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3月19日在京表示,2011-2014年,全国每年完成造林600万公顷以上。但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不断加剧,绿化美化形势依然严峻。
在出席国际森林日植树活动仪式上,张永利说,联合国将2015年“国际森林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之中,森林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固碳、储碳功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等相关文件。
林业部门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森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污染物和阻止沙尘、粉尘,森林越好,绿地越多,空气越清新。经研究发现,每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6千克,释放氧气1.2千克。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每年森林可减少土地损失351.75万公顷,森林年涵养水源量相当于建设13个三峡水库。
此外,森林对PM2.5等微颗粒的调控功能也较为明显,经在北京地区实验,单位绿化面积的滞尘量在1.12-20.59克/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越高的地区滞尘量越大。
张永利介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把发展林业确定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4大目标之一;在2008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将发展林业明确为我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内容;2009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强调“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2009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目标和主要行动;201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林业必须承担起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重大职责。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球作出了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并确定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23%和151亿立方米的奋斗目标。
张永利说,今年林业部门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突出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江大河源头、沙化及石漠化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加强森林保护,扩大天然林保护工程,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资源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
全国绿化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讲话。摄影/章轲
2015年“国际森林日”植树纪念活动现场。摄影/章轲
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永定河大堤上的百姓。摄影/章轲
森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污染物和阻止沙尘、粉尘。摄影/章轲
价值链上下游是否能协同联动,形成绿色降碳合力,是推进钢铁脱碳减排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关键。
大力倡导和推广“绿色设计”理念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向全经济领域、全链条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本届大会由第一财经、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共同主办。
“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活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气象学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天气网承办。北京站活动由中国天气网、北京市气象学会与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环节,青少年们系统了解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与现实挑战,并通过实践行动点亮了属于自己的“气候担当”,迈出了守护地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