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参与三家上市公司运作,神秘“光启系”挺进资本市场

第一财经APP 2015-03-27 10:48:00

责编:罗嵛月

定增完成后,港股上市公司光启科学实际控制人刘若鹏,将间接持有龙生股份44.38%股权,成为公司新任东家。问题来了,刘若鹏是谁?

凭借一次非公开发行,龙生股份(002625.SZ)的“新主人”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

3月25日晚间,龙生股份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显示,龙生股份拟向达孜映邦、光启空间技术等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0.07亿股,募集不超过72亿元,全部用于投资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等项目。定增完成后,港股上市公司光启科学(00439,HK)实际控制人刘若鹏,将间接持有龙生股份44.38%股权,成为公司新任“东家”。

问题来了,刘若鹏是谁?

有人说他是一名海外学成归来的科学家,高层领导勉励他成为“新时期的钱学森”。同时他也是一名八零后,一个富有激情的大男孩。

也有人说他是资本市场的宠儿,除了龙生股份,去年他带领着深圳光启成功借壳港股英发国际,光启科学(00439.HK)半年内股价曾由0.4港元涨至5.26港元,期间市值飙涨21倍至179亿港元,一跃成为2014年港股市场上当仁不让的最牛股票。3月18日,深圳光启又确定斥资16亿参与鹏博士(600804.SH)增发,将光启的“黑科技”应用服务于互联网接入领域。

刘若鹏

而顶着创新科技的光环与外界的质疑,参与三家上市公司运作的“光启系”已渐渐浮出资本市场的水面,作为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刘若鹏自然而然的成为此时最受外界关注的人。

“光启到今年7月份已经成立五周年了,之前布局和发展的新兴技术在不同主题里面的应用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时候非常需要和资本市场以及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发展手段相结合。”刘若鹏在接受第一财经客户端独家专访时表示,上市之前完全没有考虑过资本市场本身的因素,只是觉得时候到了。

龙生股份3月26日涨幅10.01%报7.8元,封上涨停板。

新东家借72亿定增入主

3月25日晚,龙生股份停牌近3个月筹划的重大事项揭晓:该公司拟向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72亿元,用于投资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项目。其中,光启合众拟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达孜映邦拟认购38.5亿元,光启科学(00439.HK)的独资附属公司光启空间技术拟认购3亿元。

增发完成后,刘若鹏控制的达孜映邦和光启空间技术将合计持有龙生股份44.38%的股权,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公司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俞龙生、郑玉英夫妇,合计持有公司43.53%的股权。

此前,龙生股份主营汽车座椅功能件的研发生产。龙生股份表示,工业4.0席卷全球,“智能+”浪潮中超材料智能结构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公司将通过此次定增进入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业务,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根据预案,龙生股份将对其全资子公司新栋梁科技增资并由其组织实施两个募投项目。其中,57.6亿元将用于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包括地面行进装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和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等创新产品及系统生产线,该项目预计建设期三年,达产期三年,达产后年新增营业收入58.96亿元,年新增利润16.62亿元。剩余的14.4亿元将用于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过去光启聚焦的三大业务就是超材料、光业务以及商用临近空间技术。实际上我们的起点的技术就是超材料,材料反向设计,这不是某一种东西,而是一种方法,可以实现自然界很难做到的,直接决定了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会在民用里面选择商业航天,这里面有材料的变革。”刘若鹏对第一财经客户端记者说。

对于应用前景,刘若鹏表示空间很大。“超材料也可以做到国防工业,一代材料一代装备,这个领域我们成名之作是隐身衣,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刘若鹏说。

光启系浮现资本市场

除了龙生股份,光启在资本市场已经是动作频频。

光启科学于2014年在中国香港联交所主板借壳上市后,股价曾持续暴涨。光启科学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全球化颠覆性空间技术的创新公司,被外界成为“外星人科技”,主打的临近空间技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光启科学研发的颠覆式空间技术平台“云端”号和“旅行者”号提供的是通讯覆盖、大数据收集推送和近太空旅游等技术。

去年12月,该公司还宣布拟出资控股制造“钢铁侠”式飞行装备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而在今年2月24日,马丁飞行喷射包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光启科学成为马丁喷射包的第一大股东。在今年3月18日,深圳光启又宣布耗资15.96亿元,认购鹏博士非公开发行股票8000万股。刘若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光启进军宽带互联网,0TT运营,布局“互联网+”的一次战略投资。

如此活跃于资本市场,光启系隐隐成形,但外界的质疑也随之未来,比如只见概念不见产品,业务之间联系也不大。

“创始团队都是物理北京,所有技术核心的低层支撑就是对能量和物质的研究,业务都是从同一个细胞核分裂出来的。”刘若鹏对记者表示,光启的商业模式,就像是建主题公园那样,会在不同的领域建立我们的主题公园。

“和鹏博士的合作和我们的业务也是有巨大关联的。我们很多产品都是和Wifi互联网相关的,无论是超级wifi还是云端号,是工业级wifi还是家庭wifi,这样的话,在技术上前后完全连接,在市场和客户群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么一个市场状态。每个业务都不会是小公司,一上市可能是300亿市值的公司,每个主题下面都会聚变,也会通过资本的并购来充盈这个主题公园里面,这里面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颠覆性科技创新。”刘若鹏对记者说。

科学家还是商人?

光启创始人之一刘若鹏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起初在浙江大学学习电子信息工程,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学习电子信息,主攻方向是超材料,属新兴科学领域。在杜克大学留学期间,刘若鹏与同属一个实验室的赵治亚、季春霖、栾琳及张洋洋等几名博士共同从事前沿技术研究。2010年,这群志同道合的留洋精英悉数回国,并选择在深圳正式成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据媒体公开报道,刘若鹏在25岁时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发表在《科学》杂志后引发轰动。其在超材料、Meta-RF电磁调制、智能光子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上取得了多项产业化成果转化,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和研究范围涵盖了航空航天、无线互联、智能结构、智慧园区等。

但实际上,在接受第一财经客户端采访时,刘若鹏看上去并不是那种“典型”的科学家,快速的语速,自信的谈吐,在管理层面上的话题滔滔不绝,而面对资本话题时俨然已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更确切的说,他像是一名商人。

而他对这种评价只是一笑,“前面我说自己创业时间短,但毕竟也是四年半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感受,和刚刚从科学家创业的时候还是有相当的区别的。”刘若鹏表示,在创业的头两三年中,他兼顾着CTO的角色,所有产品线的技术都是自己再抓,但是随着盘子越来越大,每个领域都分化出来了不同的需求,做CTO的时间不具备了。

“现在的我做的更多的是几件事,一个是解决特别有技术障碍瓶颈的,一个是带领团队从技术走向可实现的未来。”他说自己需要考虑的是“人类”的事情,创新科技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

而对于为什么科学家要在资本市场上长衫袖舞时,刘若鹏回应,不管在哪里干,都需要资本的力量。

“通过资本市场,通过扩展做战略并购,其实是太符合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了,只要去硅谷的企业看一看,和我们类似的企业一比,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同。”刘若鹏对记者表示,推动尖端产品的成熟,用市场的方法效率更高,资源更多,主动权更大。”刘若鹏对记者说。

“光启整个时间维度很短,2010年的时候我们创始团队的5个人借了20万元开始创业,所以不能去期待它是二十年三十年的公司,甚至不能期待它是十年八年的公司,它现在只有四年半的时间,这个也是导致外界觉得光启或者我神秘的原因,但其实我们也在快速成长。”刘若鹏对记者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