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亦中亦西白芦笋

第一财经日报 2015-05-07 16:58:00

责编:沈晴

白芦笋最传统的烹饪方式是将其焯水,不加酱汁,直接食用。中餐主厨则试图挖掘白芦笋亦中亦西的多面潜力。

白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享有“蔬菜女王”的美称。

将白芦笋削成丝带搭配酱汁的中式创意菜

四月过后,就是白芦笋的时令季节。“白芦笋一季产出只有8到10周的时间,很是珍贵。过了这两个月,就要再等上一年。”上海柏悦酒店行政副总厨、来自德国的雷斌(Daniel Leibssle)谈起了家乡的白芦笋。

在他眼中,德国南部和法国北部有着世界上最好的白芦笋——长而粗,水润多汁,又有嚼劲。农户种植也很讲究,“如果是新种植的土地,人们会先培养土壤。第一年长出的白芦笋不会马上吃,都是剪掉后等它再长新的出来,第二年的白芦笋才会更长更粗,口感更好。”雷斌说,白芦笋一般长到40厘米就可以收割了,而长到50厘米的口感会更好。

在西方,白芦笋和青芦笋都是很受欢迎的食材,不同的种植方法使它们的外观和口感出现了一些差异。青芦笋的青色是光合作用的结果,含有大量叶绿素,而白芦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见光,只要长出土一点,就要用土壤盖住,较为考究的采收也需要在夜间进行。白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也享有“蔬菜女王”的美称。

四月之后,主厨也开始了白芦笋新菜单的创作。从西方进口的白芦笋一般进价在每千克一百多元人民币,而顶级的白芦笋可达三四百元。“就像松露是菌类里面最贵的,白芦笋算是蔬菜里面最贵的了。”妙食社行政总厨吴业展(Yip)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浓淡两相宜

说白芦笋是“蔬菜女王”,并不仅是因为其价格昂贵,更因为白芦笋本身就有一种高贵的气质——那根根笋杆笔直坚挺,表皮洁白如玉,色泽饱满,恰似女王的风范。烹饪时,厨师会格外温柔细心地呵护这位“女王”,生怕影响它滋润鲜嫩的口感。

雷斌会轻轻地剥下白芦笋的皮,在他看来这是细心对待“女王”的第一步。“用力要均匀,每一片削下的皮的宽度要等同,这样整条白芦笋才能呈现匀致的口感。”他拿出另一根随意削的白芦笋作对比,“这根就削得不均匀,味蕾难以感受到那种美妙。”雷斌告诉记者,其实生吃白芦笋也是不错的选择。

雷斌对白芦笋的烹饪方式,沿袭了德国人的传统,不加任何调味料,在水中轻煮。看似简单,却对厨师的经验与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煮五分钟太硬,十分钟又太软,那种不软不硬的口感较难掌握。而且每次选用的白芦笋长短粗细各不同,煮的最佳时间也不尽相同。”

“你可以炒,但是味道一定不是最佳的。我试过很多次,结果都不理想。”来自东南亚的吴业展同样认同白芦笋最好的烹饪方式就是煮。从这个角度而言,“蔬菜女王”似乎有着自己的坚持。当然,仅是水煮难免单调,白芦笋与其他食材的搭配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雷斌新创作的春季白芦笋菜单中,白芦笋的搭配很多样化。他将分别代表陆地与海洋风味的蘑菇、龙蒿草及大明虾组合在一起,以白芦笋的清新平衡这些不同的味道。接着再以白芦笋的余料煮奶油汤,在沸腾到有细小泡沫的时候浇在整道菜上,让味道更绵香浓郁。他也会把德国风味的白芦笋与意大利风味的千层面搭配在一起,白芦笋的滋润与千层面的韧劲融合在一起,再配上北欧风情的炭烤三文鱼,让整道菜的味道浓郁起来。

而在吴业展的一整套白芦笋菜单中,不仅运用了油封鸭腿、香煎鸭胸、冰岛比目鱼、伊比利亚黑猪排及澳洲和牛等丰富的主料,还有黑蒜、夏威夷火山黑海盐及松露等多样的辅料,菜品的“混搭”衬托了白芦笋的强适应性。

中餐“潜力股”

西餐中的白芦笋通常会被保留柱状的外观,而在中餐中,主厨跳出了这个框架。孔乙己·尚宴餐厅行政总厨李桂忠将白芦笋削成丝带,以镇江香醋调配蜂蜜的独家秘制酱汁为基底,“丝带”交缠出美丽的曲线落于盘中。通常,白芦笋会带有一丝苦涩,这道白芦笋因为削片弱化了苦味,只留下清润爽脆的口感。再略蘸点酱汁,酸酸甜甜,清津开胃。

当然,主厨也会尽量挑选高质量的白芦笋,“最好的白芦笋不会苦,而是有一点点甜,煮过的水会吸收它的甜,可以反复利用几次,后来煮的白芦笋就会更甜。”吴业展说。

除了以水煮保留原有鲜味之外,中餐主厨还有更多新的尝试。李桂忠便根据上海人的口味,用白芦笋创作了一道“糖醋小排”。实际上,这是一道全素的菜。主厨以白芦笋的杆作为小排的骨棒,“骨肉”则用切得极细的白芦笋丝与素鸡包在一起,串在白芦笋杆上。普通的小排只能吃它的肉,这一道菜可以让客人尝到“骨棒”和“骨肉”软硬相融合的两种口感。

“白芦笋不太适合炒,糖醋小排的焖法是比较适合的。跳出一般烹饪方式的框架,也会比较有新意,让客人吃得更愉悦。”李桂忠说,用白芦笋制作全素的菜肴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理念。

李桂忠也借鉴了粤菜的创作手法烹饪白芦笋,用它搭配广东人和香港人极其喜欢的斑鱼。他以赤汤浸鱼的手法,调制了高汤,将白芦笋与斑鱼浸在其中。炖了六个小时的高汤将整道菜的味道烘托得浓郁起来,其中的白芦笋则以清新平衡了汤与鱼肉的味道,鲜香不腻口。

对比雷斌的白芦笋配三文鱼,李桂忠用的是肉质呈白色的斑鱼,色泽搭配上似乎又有了难度。“白芦笋味道淡,又是白色,在中餐中,比较难以烘托和搭配。如果加了太多辅料,又可能让辅料喧宾夺主。”好在他有自己的诀窍,“青芦笋汁应该是适用于搭配的,颜色鲜艳,味道也和白芦笋相协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