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揭秘银行反欺诈“招术”:网络安全专家教你如何防被骗

一财网 2015-06-04 14:08:00

责编:林洁琛

反欺诈实际上是风险管理,银行注重风险管理,与传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一样,反欺诈更多是对客户交易风险度进行监控。传统银行安全是需要在柜台进行验证,客户与银行的验证是面对面场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业需要解决网上非面对面交易背景下,如何确保安全,将对执行交易的本人进行验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行骗再合适不过了。不知网购达人和资深游戏玩家被网络江湖的骗子骚扰过没?

小编曾在淘宝购买一部录音电话座机后的第二天接到自称“卖家”电话,对方能详细说明本人购物留下的基本信息,并称货源不足要退款,而支付宝正在系统升级无法使用,直接退款到银行账户,在获得本人银行卡号后,对方要求小编尽快加其QQ,来进行在线转账。小编最初被对方掌握的信息蒙蔽信以为真,而当对方一再迫切要求本人立刻上网,感觉其中必有蹊跷,索性挂掉了电话,逃过了网络欺诈一劫。

这是典型的网络欺诈企图获取银行账户存款未遂的案例。而网络欺诈一旦得手,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普华永道2015全球信息安全状况事件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在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检测到的网络犯罪事件导致企业平均财务损失增至240万美元,同比去年增长33%,而全球这一数值为270万美元,增长34%。

银行反欺诈“招数”

不仅个人和企业要加强防范意识,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反欺诈”在电子银行内部应运而生。

“反欺诈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建行电子银行业务中心反欺诈团队主管赵智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银行注重风险管理,与传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一样,反欺诈更多是对客户交易风险度进行监控。传统银行安全是需要在柜台进行验证,客户与银行的验证是面对面场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业需要解决网上非面对面交易背景下,如何确保安全,将对执行交易的本人进行验证。

“随着技术应用的发展,欺诈也在不断升级。”赵智松表示,一直以来,银行非常重视网上非面交易的风险控制。2000年第一代网银U盾的推出,致力于解决非面交易的验证问题,网银U盾本质上是一种非见面对本人身份进行验证的交易协议。

赵智松进一步表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欺诈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越来越多,依靠传统U盾安全证书设置密码使得客户体验并不好,银行在技术上不断加固前端锁,而同质化渠道加锁安全等级没有提升,安全等级要在同步渠道多渠道进行控制,PC渠道、网上U盾和手机动态令牌。

为此,要选择客户安全和体验的平衡点,目的是将安全管控交给银行反欺诈团队来做,在后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保护,在前端展示则为提供客户更便捷安全的服务。

事实上,金融业不同客户在网络安全级别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规模的银行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北京谷安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敬国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银行网络安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安全作为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体系的阶段;第二,初步建立体系后,股份制银行要求管理精细化、流程化、考核指标化的;第三,在基础设施基础上,实现业务与安全融合,通过业务与用户行为分析,为客户挽回损失,实现网络安全为业务创造价值。

赵智松表示,建行正在打造联防联控的合作机制。结合风控大数据,创新研发第三方合作支付商户风险评级模型,对与建行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商户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根据等级评估情况,采取一户一策差异化策略,规范合作商户的风险管控工作;总行、分行、网点共同打造建行、合作商户、公安机关在内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力求构建一个以建行为核心的应对互联网欺诈犯罪的防护生态圈。

事实上,反欺诈作为银行网络安全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也避免了客户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建行为例,截至5月19日,该行互联网反欺诈累计帮助客户避免损失约4.93亿元,有效保障了客户资金安全。

互联网和移动端欺诈成新的风险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倒逼传统银行更开放的融入互联网,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形成强大的对冲力量。

对此,北京谷安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银行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过程中,网络安全也在升级。银行网络安全由传统内部系统和数据的保护,升级到所有数据开放过程中,银行电子银行或网络金融部门的安全压力。

“以前网络安全是内部保护为主,现在来自外部的威胁;以前是数据安全性,现在业务及诈骗问题更加突出,互联网诈骗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在显现。”李华表示,目前信息安全更多跟业务、管理与治理相结合,目前传统银行主要在IT系统投入,而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往往在风险防控没有做到位,造成很大的安全缺失。

因此,网络业务欺诈也需要新的方法。李华进一步表示,传统反欺诈是按照固定规则进行识别,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既有规则会失效,反欺诈需要新的方法识别网络欺诈和恶意骗贷,比如采用大数据和反自动的技术发现异常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判断是否存在异常风险,将是反欺诈新的方向。

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服务合伙人冼嘉乐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设备是网络安全的新风险点。其中,用户安全意识不高也是重要诱因,比如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可能是黑客入侵的渠道。新的科技随之带来新的风险,对移动端的风险要重点把握。

2014年以来,移动端风险层出不穷,成为反欺诈的关注重点。赵智松也认为,移动端需要更智能的风控技术,新兴技术通过系统风控进行识别,先进技术一般在前端识别,而对手机端识别风险难度更大,因为PC端位置是固定的,移动端使用场景更复杂,手机木马传播效率更高。

为此,建行采取的措施是推进智能化事中控制:一方面,通过典型欺诈案例特征研究并结合客户历史交易行为习惯,部署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另一方面,通过位置服务、终端识别等新技术应用,持续优化提高规则控制有效性,将高命中率的监控模型应用系统智能化自动防控。

那么,个人如何增强防范意识,进行反欺诈呢?对此,赵智松建议,第一,网络安全的往往是信息泄露太多造成的,木马病毒不断翻新,不管用户收到哪种信息,涉及资金往来要小心;第二,来历不明的短信、QQ对话,安全防范意识要有,双通道核实当事人确认,不明链接不能点击,手机最好装杀毒软件;第三,登陆官网要注意识别有官网认证的标志;第四,支付短信验证码不能告诉任何人;第五,有关资金和支付的密码设置,要与社交密码相区别。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