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链接
埃利亚松,1967年出生,丹麦-冰岛艺术家,创作涉及装置、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领域。他目前生活工作于哥本哈根和柏林。 本文摄影/吴军
“告诉你一个惊天秘密,我绝对是一个普通人。”
风头正劲的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用一句俏皮话回应《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创意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温和地否定了外界对自己“明星艺术家”身份的揣测与质疑之后,又恢复到此前言谈中一贯的严谨与恳切:“没人知道这个,但就是如此。我不相信什么明星,艺术和时尚完全不同。”
3月18日下午,龙美术馆(西岸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相万象”展览开幕前一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对于自己的职业身份,他的态度相当坚定:我当然是个艺术家,也只是艺术家而已。
埃利亚松在龙美术馆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开放的金字塔》
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廊之一——广州维他命空间合作之后,埃利亚松在中国的艺术活动轨迹趋于明晰。去年春天,埃利亚松在维他命空间的镜花园举办个展“我们始终形神一体”。一年前的这场展览,不像此次在上海龙美术馆的个展一样吸引公众的注意,却成功地在当代艺术圈引发了热烈讨论,“明星艺术家”的质疑正是当时出现的声音之一。有文艺批评人士认可展览质量之余,认为在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中,在资本市场操控艺术和艺术机构的语境下,他的成功本身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出生于1967年的埃利亚松成名已久。2003年,他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制作了大型装置《气候项目》,高空中悬挂的人工太阳,一举吸引了超过两百万观众。2008年,他在纽约东河上创作了四座巨型“纽约瀑布”,成为最知名的公共艺术项目之一,这一项目耗资超过1500万美元,但据计算也为纽约赢得了5000余万美元旅游收入。
最近几年,埃利亚松的创作仍屡屡成为热议话题。2014年,个展《河床》在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博物馆的南翼展厅变成了接近自然状态的河床;而去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埃利亚松和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教授Minik Rosing合作,将12块格陵兰岛附近的北极浮冰冰块放置在先贤祠广场上。总计80吨重的大冰块被摆成钟表的十二个刻度,人们可以随意触碰冰块,看着它们慢慢融化。《冰钟》提醒人们,两极的冰就这样一点一点融化,是一起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对自然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关注,是埃利亚松恒定的主题。“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表达,同时也关乎所有人,我通过自己的作品邀请人们进入我的世界,希望借此唤起他们对自身世界的领悟。”他如此解释。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相万象”呈现了埃利亚松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各个阶段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结合龙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和上海本地元素而创作的几件新作。
《颜色实验78号》,颜色是埃利亚松作品的又一个关键词
“科学家的头脑”
“很多建筑看起来金碧辉煌,但内部其实是钢筋混凝土。而龙美术馆非常诚实,从里到外都是混凝土结构,我对这样的建筑概念很感兴趣,我不喜欢那种试图让建筑变成另外一种样子的方式。”埃利亚松对龙美术馆建筑中蕴含的设计元素也很好奇,”包括天花板和墙壁如何形成一种类似无缝的衔接”。这位被评论为”以建筑师的方式创作”的艺术家,对龙美术馆设计师柳亦春的创意表示了赞赏。龙美术馆落成后,在馆长王薇的邀请下,埃利亚松又来看过一次,进而决定合作举办个展。美术馆独特的空间结构,确实与他对几何学的迷恋以及对融入本土元素的理念产生了联系。由不同几何图案组合而成的作品,放置于龙美术馆里,看起来确实不那么突兀了。
埃利亚松1995年在柏林成立工作室,目前团队有近80人,他们与埃利亚松一起进行实验、开发、创作艺术作品和展览,并通过数字与出版等渠道纪录和传播其作品。
科学是埃利亚松创作的关键词之一。“我的合作科学家们通常在工作室里与我一起工作,我与其中一些人已经合作了超过20年。”这次,有10位团队成员来到上海参与展览的工作。
光、色谱、几何体、巧妙的机械动力……展览上随处可见自然科学元素。尽管被评价为“有着科学家的头脑”,埃利亚松说:“我当然不是科学家,但我经常要吸取科学家们的意见和帮助,这个过程中也能发现想法中存在的问题。”他合作的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也包括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意和工作方式”。
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与科学家的支持,令作品轻而易举地拥有了奇观般的表现力。站在《开放的金字塔》下的灯光投射范围内,观众可以在四面的镜面上看到自己和其他观众,观察人在不同镜面内的移动,顺便找到自己喜欢的拍摄角度,这里完全具备成为“自拍圣地”的潜力。作品《幸福》中,蓝色荧光肥皂泡不断落下,却不会在接触到地面时破裂,而是停留一段时间,由球体慢慢变成半球,再慢慢消失,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令人愉悦。
《静止的河流》,黄浦江江水冻成的冰块摆放在美术馆里慢慢融化
文化塑造身份
埃利亚松显然不排斥观众乐在其中。但他提醒:“我的作品有不同的层次,包括一个人的体验和体验过程中的思考,也包括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体验这个作品,还包括对建筑和机构的感受。”
他尤其注重作品本身的本土语境,如《静止的河流》中的黄浦江江水,《移动的上海》中的风扇与灯光,包括龙美术馆这样一座特别的建筑,他试图把中国的语境纳入自己的展览,让这些层面共同构成作品的不同视角。
对于埃利亚松而言,在中国举办的展览,自然与其他地方不同,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提示,看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转换视角。“美术馆里通常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体验,“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应对?假装自己是一个人呢,还是跨出一步分享这种体验和感受?这种动态也是我所感兴趣的和要探索的。”
《环形彩虹》
去年在广州镜花园举办个展的过程中,埃利亚松对于广州、东村以及镜花园等地域空间的敏锐感受令人印象深刻。他解释说:“每个空间对我来说都是不同的,每个空间在本土的语境和体系下都是独特的,观众的体验也都是不一样的。哪怕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空间里展示,呈现出的互动关系也是不一样的。老作品在新的环境下也是一个新作品。”
“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内心应该包罗万象,一切都应该融入其中。”当人们谈论埃利亚松的艺术时,往往更关注他利用科学呈现酷炫效果的一面,但在这一层表象之下,他的作品使用得更多的是文化和人文的语汇。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文化这个透镜去看待艺术和世界。“最重要的是,艺术的可能性不仅存在于作品本身,也存在于作品蕴含的各种关系中,它与社会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人的关系,这也正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地方展出会有新的元素产生的原因。”
在埃利亚松看来,也正是文化活动在塑造中国的身份,“大家都要投入到文化之中,但是我觉得这样一种对文化的强烈欲望,更多的是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想知道该如何看待自己、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我们是谁。”他说:“我的工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化其实是关于整个社会的,是调查和协商身份,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去哪里?这其实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社会保持健康活力并积极发展。”
《幸福》,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从艺术到行动
采访当天,上海又一次被雾霾笼罩,徐汇滨江的美景被迷雾掩盖,黄浦江黯然失色。
《第一财经日报》问埃利亚松,对于中国面临的严重雾霾问题,他的作品是否也有反映。“绝对有。”埃利亚松的回答不容置疑。“雾霾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思考,我不认为可以指望政府独自解决,我也不认为没有政府的参与能够解决。”艺术家往往被视为行动的无力者,但埃利亚松显然不是,他说,解决雾霾问题“需要一种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
“我觉得能否解决问题与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雾霾,但是从知道到行动有很大差别,当人们有了自信,就可以参与推动(解决问题),必须知道如何从想到做,让想法转化为行动。”
环保、能源、贫困、儿童、教育……在种种严酷的现实问题面前,埃利亚松堪称行动派。他与妻子共同成立的“121埃塞俄比亚”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埃塞俄比亚地区的贫困落后状态。他目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一所大学教授艺术,也举办展览,同时关注非洲和全球面临的挑战。
展览现场《你的全视界》
3月19日“无相万象”展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当日的讲座上,埃利亚松时不时会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他的“小太阳(Little Sun)”——一个太阳花形状的太阳能便携灯。2012年以来,埃利亚松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共同致力于推广“小太阳”,为生活在无电网覆盖地区的十几亿人提供照明。“小太阳”是他的一个艺术项目,也是针对能源短缺和环保问题的行动。“是的!小太阳就是一个行动。”他说。“所以,作为艺术家,你可以改变世界?”面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颇为肯定,“是的。”
这次,埃利亚松也把它放在龙美术馆艺术商店里销售。”对于我来说,小太阳不仅是一个艺术项目,也是一个能源问题,当你拥有了能源会怎样?就像手中有了一个太阳,拥有太阳当然是好事。”把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太阳能转化为每一个人可以拥有的灯光,通过艺术创作让自然中的元素(能量)影响个人(提供照明)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让人们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自己是谁。
小太阳的光芒连接着自然与艺术与现实。从中可以窥视到埃利亚松的艺术理念,以及他成功艺术家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些关于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
展览作品《你的多元视野》
《和弦屋》
观展提示: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6月19日
龙美术馆(西岸馆)开放时间:周日至周四 10:00-19:00;周五至周六10:00-21:00;周一闭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原因,麦积山石窟是前述四大石窟中唯一没有遭到外来入侵者破坏和偷盗的石窟寺,大量珍贵泥塑作品得以传世。
“水手计划·走向现场”艺术展呈现了19位青年创作者的作品,他们通过文学和艺术回应时代与世界的变迁。
艺术家刁娟将蜀绣与当代艺术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推动了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复兴。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应对中国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推动了养老产业的智能化和多元化发展。
阿吉特谈投资AI:随时做好准备,机遇到了马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