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麦积山石窟艺术展亮相上海,它为何未遭外来破坏偷盗?

第一财经 2025-07-22 13:30:09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原因,麦积山石窟是前述四大石窟中唯一没有遭到外来入侵者破坏和偷盗的石窟寺,大量珍贵泥塑作品得以传世。

7月21日,“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展出137件麦积山石窟精品。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始凿自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十二个朝代、约1600年。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原因,麦积山石窟是前述四大石窟中唯一没有遭到外来入侵者破坏和偷盗的石窟寺,大量珍贵泥塑作品得以传世。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麦积山石窟作为其中的33处遗产点之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年“五一”和端午节假期,麦积山石窟接待人数约2.7万人次。本次展览专设一处直播画面,实时呈现麦积山石窟现场的氛围。

盛夏的麦积山石窟

跨越1600年的艺术宝库

展览的137件展品包括珍贵文物62件,其中一级文物12件,另有临摹品75件。展览现场还复制展示了麦积山石窟的3个重要洞窟,包括123窟、44窟和62窟。33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37件当代艺术作品,以绘画、影像等形式,与石窟寺艺术作品相呼应。

麦积山地处秦岭西端,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天水历史上曾为河西走廊进入关中的要道,也是南北方交流的枢纽地之一。

1600多年的不断开凿与重修,使麦积山石窟艺术成为“东方雕塑陈列馆”,跨越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断更新。至今,麦积山石窟保存大小洞窟221个,雕塑作品3938件,大小造像共计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

万余件石窟雕塑作品中,绝大部分是泥塑。麦积山属丹霞地貌,石质结构松散,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从人物造型风格来看,后秦时期为典型的西域风格,北魏是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到西魏脸颊略圆、北周方中求圆、隋唐丰满圆润,宋代写实、明清略显呆板,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过程,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麦积山泥塑也散发着浓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格化、世俗化倾向。

“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现场。摄影记者/张健

本次展出的泥塑维摩诘坐像,出自102窟,与多见的维摩诘造像为严肃年老智者的形象不同,面孔较为年轻俊秀,表情轻松潇洒,身着华服,呈坐姿交谈状。这体现了北魏文人社会普遍流行的对身份地位提升的向往。

麦积山的洞窟大多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初各洞窟都绘制了壁画,代表了当时石窟壁画的最高水平。本次展览中的五幅大型“薄肉塑”飞天壁画,绘塑结合,谱写了绘画史上的新篇章。“薄肉塑”是把雕塑和壁画结合,将平面和立体的绘画手法融于一体的技法,让观者在石窟中观看时,感受到画中形象的立体感。这种风格是麦积山的特色,在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处。

本次展览复原呈现的麦积山第123窟,是麦积山西魏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窟龛之一。窟龛内,遵循三窟三像的原则,正前方和左右两侧各有洞窟和造像。泥塑童男童女立于左右,为素人着装,他们“身穿”的长款窄袖胡服、宽袖短衫和齐胸喇叭裙等,记载了1400多年前关中地区的世俗生活。

多亏了冯国瑞先生

麦积山海拔1742米,山体垂直高度为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就开凿在崖壁之上,远观险峻巍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李玉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势,是麦积山石窟未受到严重人为破坏的重要原因。曾几何时,专业文物研究人员要展开研究工作,也是要冒险爬入石窟。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麦积山石窟在第一次大规模科学勘察保护工程期间,对崖面进行了“喷、锚、粘、托”工艺的封护,并修建了供游客参观石窟的栈道。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绘制于1953年8月20日的《麦积山石窟编号简图》和介绍栈道开凿过程的多媒体影片,这些材料生动记录了文物考察与保护工作曾克服的诸多困难。现在的游客参观流线则是基于近年来修建的水泥栈道来设计的。

“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现场。摄影记者/张健

麦积山石窟是自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从1941年起,学者冯国瑞与友人多次进入麦积山考察,将寂寂无名的石窟公之于世,开启了麦积山石窟闻名世界的进程。“常书鸿之于敦煌,如同冯国瑞之于麦积山”,文物保护工作者这样形容冯国瑞的成就。

冯国瑞,字仲翔,1901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1927年毕业后,梁启超写信给时任甘肃省长薛笃弼,推荐重用他。1949年之前,冯国瑞历任甘肃省通志局分纂、青海省政府秘书长、国立西北师范学校中文系教授等职。1949年之后,他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兰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并曾担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馆馆员和省政协委员等职。

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冯国瑞首次实地考察麦积山。他以“对证古本”的方式寻找古迹,抄录碑文,勘察地理环境,对洞窟做了编号,发表《麦积山石窟志》。此后,他连年登窟考察,推进科研、发表文章、组织学术力量。身为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的后来人,李玉玲告诉记者和几位饶有兴致的观众,麦积山石窟能有今天的发展,“多亏冯先生”。

1947年,冯国瑞联合地方有识之士成立“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修保管委员会”。1952年9月陪同常书鸿任团长的西北考察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确认编号洞窟有一百五十七个,这是第一次有组织地对麦积山石窟考察,也是有麦积山组织勘察工作的开始。至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成为180处首批文保单位之一,划定了保护区范围,系统性的保护研究工作自此稳定下来。

“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现场。摄影记者/张健

【展览信息】

“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

时间:7月22日~10月26日

地点:上海宝龙美术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