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8日,《星际迷航:原初系列》在NBC首播,自此拉开了绵延半个世纪的科幻系列大幕。它描述了一个迷人的未来世界,人类和外星族群共同组成的星舰进取号在太空中探索未知,不断拓宽宇宙的边界。如今,这一系列已经衍生出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3部电影和数以百计的小说、漫画、游戏和粉丝作品。
50年后,《星际迷航》的第13部电影,重启系列的第三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来到中国和观众见面。恰逢 50周年纪念月,本应是粉丝纵情狂欢的盛典,却因为两个人的故去而弥漫着伤感。作为星际迷航系列的爱好者,导演林诣彬将这种伤感带入影片,融入了剧情。最煽情的片段出现在正片结束后,黑暗中打出的一行字幕:“缅怀伦纳德•尼莫伊,献给安东”。
去年2月27日,《星际迷航》原初系列中半瓦肯人、半人类史波克的扮演者伦纳德•尼莫伊因肺病去世。今年6月19日,《星际迷航3》全球首映的前夕,“进取号”失去了它的领航员——契科夫的扮演者安东•尤金,他在一场意外车祸中丧生,年仅27岁。
或许正如尼莫伊在最后一条推特中所写的那样:“生命就像一座花园,花会盛开,也会凋零,但美好的时刻将永留记忆。LLAP。” 尼莫伊和安东以及他们所塑造的科幻影史上的伟大角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LLAP是史波克在《星际迷航》中最著名的台词“生生不息,繁荣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的缩写,和LLAP一同流行起来的还有那个有些复杂的举手礼:掌心面朝对方,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并拢,中指和无名指、大拇指和食指尽可能分开,形成“V”状。这是尼莫伊亲自为史波克创造的经典手势,灵感来自于犹太赐福仪式。或许连尼莫伊本人都未曾料到,这个根植于犹太文化的发明,如今已成为跨越种族、信仰和时空的一种标志。
在中国,很多年轻观众都是通过美剧《生活大爆炸》接触到《星际迷航》,超人气偶像谢尔顿在剧中多次模仿史波克,经常比划出标志性的瓦肯人举手礼,还曾和极客伙伴们围坐在一起玩克林贡语拼字游戏。
标志性的瓦肯人举手礼
克林贡是《星际迷航》虚拟出的一个外星种族,剧组专门邀请一位语言学专家为他们发明出了一种语言,主谓宾倒置的结构和奇怪的发音方式让这种语言听起来格外诡异,但很多痴迷于星际系列的爱好者喜欢用克林贡语交流,并引以为傲。如今,克林贡语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的语言之一,2013年,它还被纳入搜索引擎必应翻译所支持的语言列表。
玛丽苏一词也和《星际迷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科幻电影的风靡,出现了一批写作同人文的粉丝。1973年,一部以玛丽•苏为主角的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诞生,它将女主人公塑造为完美女性,以自己的才华拯救了全人类,还凭借美貌与性感掳获了所有男人。此后,玛丽苏名声大振。
无论是克林贡,还是玛丽苏,它们都只是《星际迷航》带来的众多衍生品之一,重要的是,它赋予人们想象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星际迷航》在很多人心中播下追逐星辰的种子,在NASA内部,星际迷航骨灰级粉丝不在少数。被称为手机之父的马丁•库珀承认,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的灵感源自《星际迷航》中通讯器的造型,甚至连奥巴马也曾公开宣称:“我爱史波克。”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星际迷航》是一部观念前卫,极具开创性和预见性的剧集,但在诞生之初,它是影视制作公司眼中的“问题小孩”,一个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只短暂存在了3季的电视系列。今天,它的第十三部电影问世,是什么赋予一个虚幻世界死而复生的能量,又存活了50年?
柯克舰长在驾驶室中凝视远方
死而复生的科幻经典
8月初,拉斯维加斯举行了全美最大的星际迷航50周年盛会,粉丝们打扮成柯克舰长、史波克或是克林贡人、罗慕伦人的样子聚集在赌场的走廊。人群中,一名年轻女子一身复古连衣裙,一头红色卷发束在头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曾经风靡美国的肥皂剧《我爱露西》中女主角露西亚•鲍尔的经典装束。
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部肥皂剧曾在星际迷航系列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上世纪六十年代,露西和她的好莱坞工作室正在寻觅一个新的电视连续剧接替《我爱露西》。露西本人甚至从未阅读过这个剧本,认为这是讲述一个电影明星艰难成名之路(star trek)的故事,但公司仍然给星际迷航创始人吉恩•罗登伯里的太空探险之旅开了绿灯。
历经资金匮乏,几番推倒重来的坎坷,《星际迷航:原初系列》终于得以在NBC首播。然而,它并没有如愿大热,收视率低迷,广告收入不佳。当年柯克舰长的扮演者威廉姆•夏特回忆:“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我们随时都处在停播的恐慌之中。”
到了第二季,电视剧面临着被腰斩的威胁,死忠粉突然发起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拯救星际迷航”活动。他们聚集在NBC办公地点,寄来的信件淹没了整栋大楼。最终,NBC选择妥协,同意制播第三季,但是时段却换到了星期五晚上。编剧丰塔纳女士说:“我们知道这个系列快死了,我们的观众都在高中和大学,周五晚上他们都会出去玩乐,根本不会打开电视机。”在第三季结束之后,电视剧还是下档了。
令人意外的是,《星际迷航》在停播后被反复重播,又俘获了一大堆骨灰级影迷。电视剧停播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72年,举办了第一届星际迷航官方大会。《星际迷航》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宏大开阔的世界观、硬科幻元素以及人文主义关怀,感动了数以万计的观众,使它在停播之后,仍然成为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品之一。
几年后,《星际迷航》的粉丝乔治•卢卡斯引爆了《星球大战》系列,也引发了派拉蒙公司的焦虑,“我们有什么呢?”他们随即投资拍摄《星际迷航》电影。1979年,《星际迷航》系列首部电影问世,取得了非凡的票房收入,也为下一部积累了重启的资本。1982 年,《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上映,自此开启了一个真正属于星际迷航系列电影的辉煌时代。
进取号引擎大爆炸场面壮观
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
《星际迷航》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在美苏冷战时期,《星际迷航》集结了一个种族大融合的舰队,它在科幻之外,诸如种族平等、女性自由等领域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进取号总舵手苏鲁光的首位扮演者乔治•竹井1937年代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日裔家庭,珍珠港事件后,竹井一家被送进了日裔美国人强制拘留营。进拘留营那年,竹井才5岁,直到8岁,他们一家才被释放出来。
吉恩•罗登伯里曾对竹井透露过他自己的想法,希望进取号是一个容纳多元文化的团队。竹井试镜的角色代表亚洲:“20世纪的亚洲是动荡不安的,吉恩不想偏袒任何一方,有一天,他盯着世界地图上的苏禄海,想出了苏鲁这个名字,因为海水可以抚摸所有的海岸。”
在晚年,乔治•竹井以诙谐辛辣的风格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为推进同性恋平等权益做出不懈努力,68岁宣布出柜的他吸引了众多星际粉之外的追随者。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中,苏鲁光被塑造成一名LGBT人士,他和同性伴侣,还有女儿出现在银幕上,构成了一组温馨而动人的场景。担当首席编剧的西蒙•佩吉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调整,完善吉恩心中那个充满包容而温暖的世界。
非裔美国女演员妮切尔•尼科尔斯饰演的乌胡拉是进取号上的总通讯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角色是美国影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开始,妮切尔觉得自己的角色不被重视,戏份也很少,一度想过放弃,直到她遇到了马丁•路德•金,他告诉妮切尔,自己是一个星际迷航粉丝,并提醒她非裔美国女性角色在进取号上的重要象征,“当他向我走来,鼓励我坚持下去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一切都是可行的。”
在《超越星辰》的片尾,史波克翻出老史波克珍藏的遗物,也是导演林诣彬对尼莫伊的致敬。在这张原初舰队的合影上,前头坐着柯克舰长,史波克在最左边,旁边是舵手苏鲁光,最右侧站着乌胡拉。照片来自1989年的第五部电影《终极先锋》。这一复古而怀旧的画面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虽然每一部《星际迷航》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主题没有变。新片延续了《星际迷航》的宗旨,那就是不同种族的人一同战胜纷争、偏见,拥抱希望与和平之光。西蒙•佩吉认为《超越星辰》故事本身融入了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团结互助与分裂争斗之间的冲突。“在这个时代,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特朗普鼓吹建立各种壁垒,人们正以种种美好的借口,试图将同盟撕裂。这些正是科幻小说应有的题材,可以反映出我们的现实。”
近日,外媒曝光了《星际迷航4》的消息。该系列前两部的导演J•J•艾布拉姆斯表示星际系列肯定会有第四部,曾在第一部中客串柯克船长父亲的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也有望重新现身第四部,时空交错,让父子相逢。
或许再过去几百年,历史会记载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的前夜。15世纪之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就好像今天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她继续5年的任务,是去探索这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踏前人未至之境。”和《星际迷航》在每部电影片尾所传达的精神一样,只要人类没有失去对未知的渴望,好奇之心永存,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地球摇篮,走进广袤无垠的宇宙,奏响动人的太空幻想曲,在探索中和未知相遇。
据公告,经协商,公司拟推进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兴储世纪69.71%股份,并同时推进海南琏升科技有限公司募集配套资金事宜。
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的近半个世纪,北虹口的发展与在沪日本侨民社会关系密切,这里也成为中日文化人交流的重镇。
由于不确定的关税政策,分析师预计可能扰乱AI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供应链,并迫使科技公司重新分配预算,可能削减AI的相关支出,从而进一步挑战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正午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中缅救援人员正加紧准备疫苗,做好防疫准备。
依托临港交通网络与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出“非粮乙醇—工业副产氢—氢能应用”的循环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