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疫情、家庭暴力、抗生素耐药性、心理健康、科技、儿童疾病、老年生活、出生死亡率……有关一座城市的健康,话题太多。
昨天,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沪闭幕。3天半的时间内,参会代表们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这一主题,在这场全球最高级别的健康促进会议中共享了各国国家和地区健康促进的经验与成果。
而于健康产业而言,一座城市的健康管理让医疗信息、医疗机构、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在承载重任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45万人,500万份标本。这是一组来自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所带领的科研小组在上海瑞金医院进行调研的一组数据。他们希望通过海量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帮助医学更深刻地理解糖尿病的内在病因、内外环境对疾病的影响等等,进而有效的服务并缩小糖尿病群体。
“海量的样本可以真正产生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我们看到在上海城镇化进程中慢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可以给正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到底糖尿病会产生什么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到底是什么样子?”宁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他的计划,目前该调研小组已经在全国25个社区完成第三年随访,目标是随访六年,“其实这三年的随访数据出来,就可以回答非常多的问题。”
在医学上,有了这些数据,专家就可以知道对慢病应当如何进行管理,对慢病的很多内在病因,外环境、内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影响方式都可以有更量化的理解,从而对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健康进行“精准把脉”。
“上海已经通过社区、区中心医院以及市级医院和公共防疫机构的连接,使得我们了解疾病谱的变化。这些疾病恰恰是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工作,是可以去控制、减缓、减少它的并发症,使得整体生命质量有所提高。”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在会议现场谈及了上海的情况,数据、科技正在这座城市的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影像中心……医疗信息化需要无缝连接治病的每一环节,才能最终画出一张完整的“城市健康数据图”。
“如果打造了体系,就可以做新药研发、疑难杂症研究、建标本库、常见病人群的研究。这个就需要互联网大数据来承担,换句话说,只有我们的数据量达到一定的地步时,才需要云,如果只有两个病人、4个数据,还需要云吗?一个小计算器就够了。”宁光补充说。
数据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慢病的治疗上,疾病的预防也是重要环节。
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体检机构美年健康通过对连续三年体检客户人群的体检数据分析发现,具有某些指标的糖尿病前期病人转化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可以高达14%~18%,由此他们可以发现一些疾病发病的风险点,在公共卫生体系内,如果可以提前做好这些风险点的控制,就可以缩减糖尿病患者的人数。
“今年我们的服务客户有1500万左右,预计到2019年可以达到4000万人,这是相当大的一个客户规模,体检作为医疗信息采集的入口,在海量体检普查、筛选高危人群、精准评估和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等方面都可以帮助公共卫生体系更好的管理居民的健康。”在本届健康促进大会上,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如此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6%,而在德国、法国、日本均约为11%,英国为9%,美国的这一比重接近18%。此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是曾表示,按照预计,在未来10~15年时间,国家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会达到10%,按照现有价格水平计算,未来健康产业的规模将会达到10到12万亿。
作为全球能源革命引领者,国家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影响力可知可鉴可感。持续20多年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最长安全纪录,建成42项特高压输电工程,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国家电网在每一地的碳中和实践经验也在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活的改变。
上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今年8月27日。
一直以来,基本医保基金是医药服务最大的买家,商保创新药目录的设立表明我国医药产业迎来了第二位买家。
2024年,武汉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居中部城市之首。
AI产品成本的控制可以从最优性价比参数选择、硬件组合、数据预处理和小样本学习、自动化工具的使用四个方面发力。随着AI产品的逐步商业化,成本的重要性将逐渐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