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和体检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壁垒,涉及的大多是大体量大机构,且回报也比较可观,这次“假医生”风波或许会给体检行业一个不小的投资打击。
进口药、仿制药,外资药企、本土制药企业……一场有关抗癌药物可及性的赛跑亦正在激烈进行。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仅需3次抽验中有1次合格即被视为抽验通过,但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采取的是3次抽检必须全部通过,有一次不过便不予签发。
除了通和毓承外,招银国际、天津新海等投资公司也被“中招”。实际上,生物科技在近几年一直是投资机构的热门标的,很多并不熟悉医药领域的投资机构和巨头企业也想进来分一杯羹,但由此轮风波并不难发现,生物药领域尤其是疫苗领域的投资机会是与风险并存。
一方面,作为生物制品,疫苗是一种长周期、高投资的产业,企业为了控制高成本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在疫苗生产、运输、使用等环节中,被查出某一批次有问题,生产企业需要召回或销毁。这种情况带来的巨额成本损失,企业又将难以承受。
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全国一类创新药有30%产自张江。
仅在过去一年里,几十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就发布科学论文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CRISPR剪断和取代不需要的DNA来开发治疗多项疾病的疗法。
由于疫苗短缺,很多公司已经停止预约新的九价HPV疫苗注射。“这种情况预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今年能否恢复供应目前尚未可知。”
目前,质子重离子医院形成的标杆效应已显现,许多长三角地区都希望能引进质子重离子设备,打造自己的“防癌利器”。
在过去的4年,张强颇受关注:他是中国最受关注的“创业医生”,传统医生破局走出体制这条不被看好的路能否走下去,对于中国众多的医生、资本甚至体制而言,意味不凡。
吉利德这家年轻的生物医药公司成功跻身全球处方药十强俱乐部,而从排名二十到第九,吉利德只花了两年时间,靠的就是这款丙肝药物。
三起巨头药企的并购背后,本土制药企业对优质药物大品种的渴求跃然纸上,随之而来的,是交易量的逐年上涨以及交易价格的水涨船高。
经过20多年的本土化磨合,在华跨国药企目前的创新模式已经跳出曾经简单的一对一合作模式,从单一领域扩大到多方面创新。
多方牵手的目标是实现连锁药店向诊疗服务延伸,学习美国快诊模式,助力分级诊疗。
中国正迎来生物医药最好的时机。
传统的医药销售模式令营收增长“承压”,医药商业巨头们开始谋求转型。
根据默克公布的最新2017年财报,其近些年着力布局的新兴业务——医药健康及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了总营收贡献的主力军,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二者营收推动集团销售增长2%。
对于慢病患者而言,如果可以就诊于同一位医师,提升医疗的连贯性,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都可以极大地提升医疗效率,而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
处方药的监管哪怕是在医院都很难监管到位,现在对线上业务进行暂缓,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环保要求升级、一致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数据核查,这些政策多管齐下,如果小型企业再不进行升级改造,恐怕日后连被并购的机会都没有。”林江翰说。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