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年终盘点:中国精准医疗这一年,资本争夺、泡沫、争议并生

第一财经APP 2017-01-25 11:43:00

作者:卢丽涛    责编:李秀中

2016年,基因组学发展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基因产业链上有更多创业公司涌现,融资此起彼伏,上市公司争相布局“精准医疗”概念

2016年,是继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之后,基因组学和基因产业在中国风起云涌的一年。

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始终紧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步伐。2016年,基因组学发展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由华大基因承建的国家基因库也正式开门迎客;基因产业链上有更多创业公司涌现,融资此起彼伏,上市公司争相布局“精准医疗”概念;业内龙头公司华大基因于2015年12月IPO,一直在审批排队中;“华创系”公司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和华大基因争夺“基因产业第一股”,并于2016年12月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展望2017年,基因产业领域的并购重组将风起云涌,正如华大股份CEO尹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所说,基因行业已经结束百家争鸣,进入快速发展期,也即将进入一个大浪淘沙,兼容并转的时期,或者说倒闭的会更多。

政策加速推动发展

2015年可谓是美国的“精准医疗”元年。2015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白宫随后发布了精准医疗计划的相关细节。

很快,中国也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力。2015年3月,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先后召开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拟在2030 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共投入 600 亿元,这对国内基因行业的发展无疑具有推进作用。

2016年,中国精准医学发展进入加速期,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涉及100个项目,而“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位列其中,预示着“基因组学”被列入国家战略。

也在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被评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于2016年3月8日正式公布,实施周期为2016年—2020年。这一指南的发布被医疗界内解读为,行业期待已久的精准医疗国家战略部署终于揭晓。

在随后的5月3日和4日,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预申报书评审会,对第一批项目预申报书进行评审,业内普遍关注的评审专家名单也正式出炉。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149人,涉及16个方向。

2016年,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专项审核通过并注资61个人群队列研究,跨越5年,30余个病种和全国大部分地区。12月初,由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牵头、18位院士支持参与的罕见病专项队列已启动。2017年,将有更多队列专项研究启动。

基因产业作为精准医疗的一环,最先商业化的技术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2016年3月,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样本量达到百万,其他提供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公司的样本量也不断提高。为了规范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发展,卫计委在2014年底确定了108家临床试点单位。

2016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迎来利好发展。10月27日,卫计委发布了国卫办妇幼发[2016]45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此前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试点机构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放松了对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机构要求,取消108家临床试点单位,所有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医院原则上都可以开展无创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取消7家医学检验所的临床试点,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所有医学检验所原则上都可以开展无创DNA产前筛查与诊断。

业内人士认为,《通知》明确了无创产前筛查和诊断中各机构的分工和职责,对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降低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使整个产业步入正规发展的轨道,积极推动医疗行业的渠道管理。

精准医疗对于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有重要意义。虽然,现阶段中国在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并不像美国那么大,但是随着产学研界都在精准医学上发力,精准医学也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未来行业洗牌并购多发

2015年以来,精准医疗行业内的公司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天使和VC投资愿意加入大健康投资行列。尽管在经历“资本寒冬”,但基因产业上的创业公司融资力度依然不减。

在融资和并购方面,据基因慧统计,2016年1月1日至12月9日,共有43家企业获得融资,(不完全统计)融资总额约为52.59亿元。其中,95%的企业获得千万级别以上的融资,获得10亿元融资的企业有两家,碳云智能和基石药业,获得1亿元融资的有16家。

在这些企业中,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华大离职员工的参与,华大基因成为基因产业中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从细分赛道上看,继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迎来市场爆发之后,很多基因测序公司都在布局肿瘤基因检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涉及液态活检的基因检测公司有五六十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杭州等城市,其中大多数公司是创业公司。2016年的投资也几乎聚集在肿瘤领域。比如,泛生子获得B轮数亿元投资,吉因加获得A轮2亿元投资,北京希望组获得A轮亿元投资。

人体微生物组也成为另一个受资本青睐的领域,因为它能从人类环境层面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状况,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通过粪便来检测,对人来说是一种彻底无创的检测手段,虽然在中国刚起步,但是该领域的代表公司也开始获得资本青睐,比如锐翌生物在2016年获得Pre-A 4000万元融资、弘瑞康在Pre-A轮也融资数千万。

虽然多数企业在这两年的资本热潮中拿到了天使或者A轮融资,但是再后续的投融资过程明显吃紧。业内人士分析,原因在于一方面业绩增长和利润低于预期,理想大于实际;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接盘力度较弱,融资无法形成有效衔接。

未来,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融资继续成长为大公司,有些则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完成资产重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看好精准医疗,也愿意通过并购介入精准医疗。

目前,精准医疗产业内的公司还相对年轻,多处于创业期。而A股上市公司多通过参股、并购以及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涉足精准医疗。

据第一财经记者粗略统计,A股至少有30多家涉及精准医疗概念的上市公司,布局方向涉及精准医疗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如测序仪研发及耗材,全自动POCT分子诊断领域、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基因测序服务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耳聋基因检测等,而最热门的领域莫过于针对肿瘤诊断、治疗的液体活检和细胞免疫疗法。

所以未来两三年,精准医疗行业存在行业洗牌的可能性,这一领域将有很多并购案例发生,并购重组不会单单发生在上市公司中,也会发生在初创公司之间。这一判断已基本获得业内多位从业者和投资人的认可。

从世界范围看,“小公司研发+大公司并购”或将成为精准医疗主流商业模式。由华大基因原CEO王俊率团队创立的碳云智能,2016年4月A轮融资金额将近10亿人民币,由腾讯领投,随后碳云智能也开始用并购的方式在精准医疗领域“攻城略地”。

在1月5日举行的数字生命高峰论坛暨全球联盟招募大会上,王俊宣布,碳云向全球7家公司SomaLogic、 HealthTell、 PatientsLikeMe、AOBiome、 GALT、Imagu和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共计约4亿美元,这7家公司加入碳云的数字联盟,共同开启数字生命时代。

另一家值得业内关注的公司是从美股完成退市的药明康德,在近几年已经通过并购、投资逐渐形成了基因检测、细胞免疫治疗、药物CRO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2016年,贝瑞和康成为基因测序产业上登陆资本市场的一匹“黑马”。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贝瑞和康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商业化的契机,成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在华大基因之后的又一龙头。华大基因无创基因检测样本量2016年已突破160万例,贝瑞和康也突破100万例。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递交IPO申请书,贝瑞和康看到了登陆资本市场的紧迫性,在2016年8月29日宣布,借壳上市公司天兴仪表。在2016年12月14日举行的媒体说明会上,贝瑞和康董秘王冬表示,43亿元的估值有让利上市公司的意图,公司已经和股东们达成一致,摊薄眼前利益是为了把公司尽快做大。2016年12月18日,天兴仪表复牌,贝瑞和康完成基因产业第一股的愿望。

争议精准医疗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伴随争议的,精准医疗也不例外。2016年5月,魏则西事件将免疫治疗相关公司卷入漩涡。免疫治疗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中受挫。

A股市场受冲击最多的莫过于中源协和(600645.SH),公司曾公告称拟定增募资15亿元收购从事细胞免疫技术治疗的“上海柯莱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随后,卫计委也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要求细胞免疫治疗须停止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仅限于临床研究。卫计委的规定对于市场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免疫治疗市场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2016年10月底,关于精准医疗的效果以及是否泡沫化的争议在业内广受关注。肿瘤精准医疗被发表在《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推上了审判台,被指“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肿瘤的精准治疗仅仅是一个待证明的假说。”这一观点在国内医疗界引起极大争论,有赞同者也有反驳者。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精准医学重要推动者詹启敏发声说,“靶向治疗在有些肿瘤中已经展示出非常理想的疗效,尽管目前的靶向药物还较少,未来一定是精准医学的重头戏。但今天的靶向治疗不是精准医学的全部,肿瘤精准医学治疗应是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综合运用。”

也有从业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肿瘤精准医疗,不是光测了基因突变,用了靶向药,就能立刻实现的,还需要很多配套科研成果,比如药物精准输送系统,肿瘤细胞精准识别,多种治疗药物的研发,大数据疾病智能预测模型的建立等,需要同时转化,才能形成效力。写(批判)文章的人显然是把精准医疗的挑战和机遇想天真了。

基因产业是否有“泡沫”?只能说基因产业的发展还将经历爬坡向上的过程,资本的泡沫也会被挤压而有所回落。从行业发展来看,确实处于非常早期,行业还处于教育市场的阶段,决策者、投资者、公司从业人员、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给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带来曙光,也让中国学者韩春雨在2016年备受争议。

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 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后者被称为“造物主之手”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

但2016年7月,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直到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新声明称,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看来,关于韩春雨团队的NgAgo-gDNA技术的争议还将在2017年延续。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