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下称“武汉片区”)在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光谷和武汉进入自贸区时代。
进入自贸区时代后,东湖高新区随即发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即光谷“开放十条”。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介绍,该区目前正围绕建设“天下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的总体目标,推动东湖高新区国际化行动方案落实,实施“开放十条”,目的是打造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新支点,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贡献更大光谷力量。
资金支持力度国内领先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开放十条”干货满满,既设立了10亿元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还将设立“一带一路”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
还有一揽子针对企业招商、技术服务、国际研发、海外布局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国内领先。包括:以全球招标方式,吸引国内外专业机构在高新区建立国际合作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平台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面向全球创新高地,吸引运作模式成熟、能够批量生产创业企业的国际知名众创空间落户,每家给予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区内企业、机构在境外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园,对符合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园给予5000万元资金支持。
对全球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在高新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中心(最高500万元)、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最高300万元)等给予支持;对企业申请国外专利、注册国外商标、主导或参与创制国际标准等给予资金支持,单个企业最高500万元;对企业境外新设研发、市场等分支机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年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分阶段进行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技术服务出口按照双倍给予奖励。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亦给予自贸区内的企业更多便利与优惠。工商银行将在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设立自贸分行。
据工商银行武汉分行副总经理陈建新介绍,自贸分行将拥有湖北省级分行同样的授权额度和资金拆借业务上的创新。工行自贸分行还首创开发了“企业注册及银行开户一体化联动系统”,实现了银行系统与工商系统的直连。此外,工商银行海外412家营业机构还可帮助外贸企业打造贸易、投融资、资金交易平台。
从光谷到“天下谷”
据悉,东湖高新区国际化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跨越起步阶段,“武汉•中国光谷”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过去20多年,东湖高新区的产业国际化竞争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已经成为该领域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主力军。企业加快走出去,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光谷北斗、人福医药等一大批科技企业走出去,累计74家企业在51个国家实现投资,9家企业海外上市;外贸出口占武汉全市60%,占湖北全省约36%。海外资本、人才加快聚集,聚集外资企业7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65家;聚集“千人计划”326名、海外人才团队4000余个、华侨华人高端人才4万多人。
但要实现从光谷到“天下谷”的跨越发展,东湖高新区最大的差距亦在全球化、国际化、开放度上。
对此,东湖高新区将设立10亿元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推进要素国际化、产业国际化、环境国际化三大工程。争取到2020年,实现出口总额400亿美元、欧美日专利数以及境外注册商标数3000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20000人的发展目标,国际化发展水平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将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建成享誉世界的“天下谷”。
在东南亚建厂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当地的供应链配套不够完善,导致综合生产成本比中国国内高。
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有145项源自于上海首创或同步进行了先行先试。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标志着这一覆盖全球四分之一人口、贸易总额近7万亿元人民币的超大规模市场迈入规则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让资本与科技真正结成“命运共同体”
对新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光谷将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