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商会18日发布的《2017年美国企业在华白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政府应争取及时达成一个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定(BIT)。
《白皮书》称,希望两国政府在BIT中列出简短的负面清单,只对真正敏感的安全领域做出明确界定以限制投资,并利用双边对话机制,为两国投资者创造为对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机会。
达成高质量的BIT
《白皮书》提出,自2008年以来,中美两国一直在谈判BIT,该协定将向美国投资者提供中国经济诸多新领域的市场准入和非歧视待遇。
BIT要求,两国向外商投资开放经双方谈判商定的“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经济领域。同时,中国还在和欧盟谈判《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白皮书》表示坚决支持中美双方就签订全面、高标准的BIT加快谈判进程,认为这是为中美两国深化双边经济和商业关系所迈出的最具决定性的一步,相信“一份有效的、成功的双边投资协定会吸引更多的美国投资进入中国,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并为中国企业引入宝贵的管理和技术知识。”
同样,BIT也将增强中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支持中国境外投资的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及其他经济利益。
《白皮书》指出,鉴于目前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等因素,美国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对BIT在美国获得批准至关重要。然而,要想获得美国企业界对BIT的支持,中方需要提出一个比目前更短、限制更少的负面清单。
《白皮书》还鼓励中美双方释放必要善意,期待在适当的时机最终完成协定的签订,且在BIT达成之前,中国政府应继续推进有意义的市场开放和改革。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并使消费者受益,同时也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表明中国计划让外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
市场准入仍相对受限
《白皮书》认为,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很多好处,但中国的市场准入仍相对受限,中国在美开展的很多投资无法反向发生在中国;鉴于中美两国政治和经济转型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华外资企业感觉投资环境有待继续改善,另外,经济增长放缓令2017年有可能成为在华美国企业面临挑战最严峻的年份之一。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蔡瑞德表示:“随着美中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美国和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以制定相应计划。然而,愈发明显的是,双边关系中的许多方面需要改变。我们希望两国元首近期的会晤标志着双边关系开始走向更健康、更平衡的方向。”
《白皮书》建议开放更多行业的市场准入,实现更均衡的投资关系——即中国企业在美国能开展的投资,也希望允许美国企业在中国开展。
根据咨询机构荣鼎集团的数据,截至2015年,在华美国企业的投资共计2280亿美元(1.51万亿元)。另外,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中美企业层面的交流,每年都有很多
香港大学教授迈克尔•恩莱特在《发展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卓越影响》一文中通过分析外资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影响、供应链产生的涟漪效应以及员工的支出得出结论,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平均每年GDP的33%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
同时,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正在放慢,2016年增速从2015年的6.4%降至4.1%,达到8130亿元(118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美新投资则增至三倍,总额达到456亿美元(3030亿元),其中大多采取收购形式。目前,中国每年在美投资要高于美国在中国投资。中美两国经济在投资领域相互交织程度日益增长,但存在一些失衡。
与此同时,2016年,在华外资企业市场准入政策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白皮书》指出,例如,中国继续简化行政管理,开始逐步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管理负面清单。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鼓励外商投资的20项措施,其中包括向外商投资开放更多的行业,保障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白皮书》指出,“这一高层政策文件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有意义的行动。”
专家表示,中国的产业是很有竞争力的,中国融入新一轮的全球化,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在多个司法辖区范围内,外商投资相关的监管审查呈现了趋紧态势。
“海南的优惠政策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动态变化是市场主体驱动的。”
从中国视角出发,深耕中国故事,打造更为鲜明的“投资中国”品牌效应,从而实现投资的双向奔赴。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