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初中与高中的同学都需要读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可能是因为中国正在提倡科教兴国,中国学生应当懂科学。到成年后,却发现这三项学科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应用的机会。如果我没有读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今天还是同样工作、同样贡献社会、同样生活。
读经济学对每个人的生活会有帮助。第一,如果我们不懂为什么一个苹果会从树上掉下,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但是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支出也会相应改变,例如可能多买些橙子。第二,我们应当对中国国家与社会的运转有所认知,当一般物价上涨时,社会居民应当如何应对,以及中国政府应当用什么经济政策应对。
提倡中学生读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一个理由是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其实经济学也是一种科学。学习与研究经济学的思维和学习和研究物理学和化学的思维是同样的。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物理学和化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需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
用来解释现象的科学方法包括两步:第一是对现象订立一个假设,第二是用事实来证实订立的假设是否对。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符,假设便被推翻。如果事实与假设符合,我们把假设保留,继续采用。
中学必修的经济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经济学用以解释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与消费。这两种活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去讨论。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一个生产单位,微观经济学研究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内所有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国际贸易是讨论国与国互相交易的行为和交易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上面说在中学必修经济学学科,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有了中学经济学教科书的需求以后,自然会有经济学家写教科书,自然会有出版社出版,在市场供应这种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会由市场决定。
我在中国读中学的时候,中学教科书的内容是由教育部定的。今天的教育部可以建立一个委员会,包括该学科的专家,来决定学科的内容。我建议中学必修的经济学,教育部也可以同样地建立一个委员会来决定学科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让每个中学的教师或中学校方建立的委员会来决定在中学选读经济学的教材。大学教科书种类很多,多是由授课的教授选择。在中学采用的教科书,也可以让教师或中学的委员会选择。有了这样的需求,教科书的供应也会由市场决定。写教科书的作者在市场中竞争,教科书的质量自然提高。
如何把经济学引进中国的中学呢?我们可以让中国的中学自由决定应否把经济学归纳在中学的课程内。如果纳入,则可以让各中学自由决定选择采用哪种教材。即,应否采纳经济学为中学的基本课程、采用哪种教科书,都可以由市场决定。父母决定选择送儿女到哪所学校读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校课程的内容。学校当局决定课程时也考虑课程内容是否会让学生家长满意。
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也把经济学应被定为中学必修课的意见告诉学校同仁。本学期我刚好教一门中国经济的课程,我把本文的意见和同学们讨论,他们多半同意。当然,我建议把经济学定为中学的必修课,并不是主张取消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课程。(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当前一个热门问题是关税是否会影响贸易失衡。
如果对等关税按计划推进,美国乃至全世界可能将付出比上世纪大萧条时期更高的代价。
这一计算“完全基于贸易壁垒导致逆差的假设”,反映出“经济上的无知”。
由于技术演进及其对经济社会规则的冲击很可能快于相应强监管能力的提升,仅靠政府力量难以有效行动,强监管可能一时跟不上,各种弱规则很可能是治理主力。
《经济学的未来》记录了2009年德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探讨了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中德经济学研究的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