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抉择》
[英]伊恩·克肖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浪2017年7月版
与一般研究二战史的著作不同,伊恩·克肖爵士的目光和思维方式显得更复杂和全面。他考察了1940年5月~1941年12月间英、美、苏、德、意、日这六个主要参战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作为对比,他还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南非]伊恩·戈尔丁、[加]克里斯·柯塔纳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5月版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自信的预言家,在中文版序中开篇便展示了自己的预言功力:早在2016年年初,他们就公开作出两个预言,一是英国人会投票选择“脱欧”,二是特朗普将当选美国总统。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出诸多准确度颇高的预测,缘于他们具有历史纵深度的眼光,让他们能够具备足够宽广的视野,而“一旦你看清了我们所有人都身处其中的这个发现的时代,个人和商业上成功的新途径则会逐渐清晰”。在这本书中,他们倡导重新向文艺复兴的历程及其为人学习,在一个同样充满发现和风险的时代,要“像达·芬奇或者米开朗琪罗一样”,作出勇敢的抉择来打破过时的习惯。
《脸的历史》
[德]汉斯·贝尔廷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
汉斯·贝尔廷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家,此前已有《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艺术史的终结?》等著作被译成中文。相对于那几本更接近于艺术理论的作品,《脸的历史》是一部当代艺术史写作的典范之作。汉斯·贝尔廷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
《不思议图书馆》
[日]寺山修司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2017年6月版
寺山修司在中国是以《上海异人娼馆》等“异色电影”而知名,但是这些电影实在怪异与先锋,始终只是“小众读物”。所以中国人可能很难体会寺山修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日本文化界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他远不只是电影导演,还是先锋戏剧的领袖人物,同时还是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在他1983年去世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似乎有所回落,但最近几年又有急剧的复兴势头。最明显的是,如果你现在去到日本的旧书店淘书,几乎所有与寺山修司有关的出版物都溢价数倍出售,而在中国,也开始逐渐有他的书被翻译过来。这本只是他的一部小书,但已展现出他层出不穷的奇思异想了。
这是房产经纪人麦克斯的工作日记,他在伦敦的豪宅交易市场浸淫了15年,而今他选择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以非虚构的方式讲述出来。
“烹饪最初只是一门简单技艺,历经一个又一个世纪的精细化演变,如今成为一门深奥复杂的技艺。”
莎士比亚之所以并不像他所生活的年代看上去那么古老,反而有时显得非常现代,很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欧洲,就像如今的世界,也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期。
《地出》照片诞生并向全世界传播之后,人类才对一种全新的宇宙观达成了共识。
但有什么事情是数学家可以做得很好,而机器可能暂时还做不到的?广中平祐的回答是:“可变性”。他认为,正是灵活的、多维的可变性区分了人类与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