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航拒登机背后:飞境内外多段只持中国护照是否真可以安全回国?

第一财经APP 2017-08-07 20:09:00

作者:陈姗姗    责编:乐琰

这篇文章实际上引发讨论的,是一个涉及境内外多个航段飞行时,两岸三地各种出入境证件到底如何使用的问题。

今天上午,一篇以《战狼2告诉你,持中国护照可以安全回国?国航:No way!》为题的文章火了。

文章的作者要乘坐国航的飞机,从巴黎经北京中转到澳门,根据后续的一篇文章,这位旅客是住在珠海的,理论上可能还要从澳门回到珠海(不过文章中没有提,也没有提他是否会入境中国澳门),但由于国航巴黎现场工作人员判断其旅行证件不齐全(只有护照没有港澳通行证),被拒绝登机。

看起来这位乘客的行程还是很折腾的,但实际上由于票价不一样,这种在两岸三地转来转去的出票方式还是不少的。

因此,这篇文章实际上引发讨论的,是一个涉及境内外多个航段飞行时,两岸三地各种出入境证件到底如何使用的问题。

拒绝登机要求是否合理

记者查阅澳门出入境管理署的相关规定,中国内地居民进出澳门有2种方式:一是访问澳门的,需要用有澳门签注的港澳通行证;二是借道中国澳门前往第三国的,可以在澳门入境做短暂停留,但是需要到第三国的机票(或者船票)。

那么,这位旅客是否能够持中国护照直接入境澳门呢?记者咨询多位航空公司和机票代理,答案都是不可以的,除非旅客可以证明他是将澳门作为中转站,最终会从澳门过境回到珠海。

据记者了解,对于内地旅客经过澳门中转出入境,澳门机场方面有提供“两关一检”服务。两关一检的概念就是,比如客人从巴黎进入北京后,不入内地关,直接通过中转通道飞向澳门关,然后到澳门机场不入澳门关,而是通过两关一检通道再办手续到澳门码头直接入境珠海码头办理入境关。

“如果选择这种方式,旅客在巴黎机场能够出示他的‘两关一检‘船票,说不定还能得到航司现场人员的放行,不过估计还是会要求开个免责声明,因为即使你有船票,也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按照这个行程不入境澳门回到珠海。”一位机票代理告诉记者。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规定,如果旅客因为签证问题遭到目的地遣返,是需要原承运航空公司运送回出发地,并对承运航空公司进行罚款的。因此航空公司一般会采取保守的免责方式,以避免被罚款或承担额外运输的风险。

所以综合看来,在处理巴黎经北京中转到澳门的航段问题上,国航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合法合规的,当然如果能多问一句是否有不入境澳门直接回珠海的证据会更好。

国航到底有没有错

在上述乘客巴黎-北京-澳门的飞行航段被拒后,其又购买了澳门到曼谷的往返机票,这时候,国航现场值班经理又说,“你们飞到曼谷,又从曼谷飞回澳门?不行!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参照其之后购买的机票,他们希望乘坐国航先到澳门,再转乘澳门航空飞往曼谷,然后返回澳门。”

对此,记者咨询了多位机票代理,均认为如果增加了一段澳门到曼谷的机票后,看似入境澳门就变成了过境澳门,这时候只持有护照完成这段行程又变得合理了,而国航工作人员依然拒绝旅客登机,只能理解为做欧洲现场代办的工作人员无法完全搞清楚港澳的出入境规则,经验少,规则多,怕担责任所以直接say no。

此外,这位乘客称机票是在国航官网购买,如果航空公司的官网能够对类似复杂航程在旅客购票时就做出所需证件的详细提醒,之后改签的客服电话能够更顺畅的话(电话打了半小时都忙线,改签用了4个小时),也许乘客的反弹情绪会缓和的多。

今日傍晚,国航发布“关于有旅客由巴黎赴澳门未能如期成行的情况说明”,称“高度重视并已同步启动事件调查。对于此事带给旅客的不愉快出行体验,我们深表歉意,并正在与旅客积极沟通,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与此同时,国航进一步梳理了旅客赴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出行所需证件的相关规定:

1.中国公民由中国境内前往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需持有中国公民往返港澳地区通行证及相应的有效签注;

2.中国公民由其他国家前往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无论是否经过中国内地中转,均需持有中国公民往返港澳地区通行证及相应的有效签注;

3.中国公民经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到其他国家,如持有其他国家有效签证及已订妥中国境内经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中转到其他国家的联程机票,可以持中国护照(免港澳通行证及签注)在香港、澳门地区停留最长7天。

对此,多位行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涉及多个航段的境内外飞行,旅客在出行前还是要充分了解出入境相关的政策,遇到无法确定的问题及时咨询旅游、机票相关从业者;同时,航空公司或代理商也应该增加在订票环节做出明确的提示,尽到告知责任;此外,航空公司也应多加强境外现场工作人员的培训,了解最新出入境政策的同时也明确政策执行的底线,方便旅客的同时得到更多旅客的认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