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支架一直被视为冠心病患者的福音。但是,全球首个能完全被人体吸收的血管支架项目或将宣告失败。
雅培公司近日宣布,从9月14日起,将停止在所有国家销售可降解支架(Absorb BVS),转而开发新一代产品。去年7月,该公司开发的Absorb GT1可降解支架刚刚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至今刚过一年。
当时雅培的研究前期结果显示,Absorb可以在三年左右几乎完全被吸收,被认为是人类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历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自1977年介入心脏病手术之父格林特茨格(Adreas Gruentzig)在瑞士完成世界上的第一台冠脉球囊扩张术以来,冠脉介入的革命从未停歇。目前全球有50多家企业在从事可降解支架的研发工作,其中中国企业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可降解支架使用的聚乳酸降解需要三年半时间,可是现在临床推荐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仅12个月,肯定是不合适的。”
早在2015年伦敦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葛均波院士在主持会议时就已经提出以上警告。“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我最近在很多公开场合上重申了我的观点,还是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今年6月4日,葛均波院士向国家食药监局(CFDA)提出建议,对BVS(生物可吸收支架)延长DAPT(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道:“目前的临床指南是根据药物涂层支架(DES)制定的,但是BVS是需要降解的,一旦降解就会产生炎症,激活血小板,因此需要延长抗血小板治疗。”
不过葛均波院士阐明的原因并没有在雅培的官方网站上显示出来。雅培把停售Absorb 和Absorb Gt1 BVS的原因归咎于“销量太少”。
雅培新闻发言人Kristina Becker表示:“可降解支架的销售只占到雅培全球销量的不到1%。支架的生产成本高于销售成本,这让生产变得不再可持续。”她还说道,公司已经在第一代产品中获得经验,正在开发的第二代支架将会更薄,更容易销售。不过由于竞争的原因,雅培没有透露第二代产品研发的时间表。
雅培在官方声明中写道:“在开发下一代的可降解支架的同时,我们会继续跟踪临床试验中已经植入支架的病人,并评估支架溶解后长期的结果。”
公司还建议医生可以继续使用存量的可溶解支架。但今年早些时候,雅培已经在欧盟对Absorb的使用做出限制——仅应用于正在进行的临床验证及开放式注册研究。这项限制令随后也在澳大利亚实施。
而作为雅培产品“基石”的钴铬合金支架Xience还将继续成为公司的开发的重点。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新一代钴铬合金支架Xience Sierra以及能够帮助医生更好进行复杂介入手术的影像学和生理学的工具。
Absorb的系列研究结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上个月底巴塞罗那举行的ESC 2017大会上,葛均波院士介绍到,中国已经迈入PCI大国的行列,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支架市场。
1984至1987年,我国PCI年手术量只有45例,而最新公布的PCI2016年数据报告中显示,2016年,我国PCI年手术量已经接近67万例,相较于前一年提升近10万例。
不过,从支架市场人均消费方面,我国年人均消费水平仅为6美元每年,而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超过100美元。
葛均波院士曾在去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医疗器械存在隐忧,创新能力尤其不足,研发投入低、核心专利技术少、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配套的专门技术和人才严重掣肘我国冠脉介入的发展。”
2013年8月,葛均波团队在国内完成首例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术。支架植入体内一段时间后,可对狭窄的冠脉血管作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药物防止再狭窄,之后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最后血管结构功能完全恢复。 目前,中国团队研制的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BVS),以及另外两支完全可降解支架Firesorb和NeoVas,都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
他还提到,3D打印技术作为近年来的热点也逐渐的应用到了冠脉介入领域。“当前,越来越多的尖端医学技术被中国人引用和开发,中国冠脉介入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医生肖飞因在手术中突然离场引发争议,最终被医院开除党籍并解除聘用关系。
商务部表示,这项工作“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公开资料中,这是大模型首次被FDA认定为“突破性医疗器械”。
在处理诸如复杂病灶诊断,器官分割等关键任务上,模型的精准度测评已超过95%。
虽然该药物降低了心血管风险因素,但需要进行大规模试验来证明降低脂蛋白(a)确实可以减少心脏病发作和其他不良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