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深圳探索国企项目跟投机制,创新员工分享利润模式

第一财经APP 2017-10-25 22:36:28

作者:祝嫣然    责编:杨小刚

项目跟投机制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有利于激活和调动国有创投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与凝聚力,也有利于稳定企业核心人才队伍。

国有创投企业一直在探索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项目跟投机制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日前,深圳市属国资全系统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已制定,要求2018年全面推进系统混改工作,2019年基本完成商业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力争至2020年,每家主业清晰的产业集团原则上控股1家上市公司,打造上市公司的“深圳国资系”。

为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方案提到,推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项目跟投机制,建立健全创投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专门出台做好创投企业员工跟投的相关制度,促进规范实施;探索创新实施利润分享、技术入股、内部创业等激励方式,切实解决机制设计不科学造成的企业短期行为。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跟投机制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有利于激活和调动国有创投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与凝聚力,也有利于稳定企业核心人才队伍。

员工跟投

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完善国有创业投资企业的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和股权转让方式,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国有创业投资生态环境。

随后,河北、安徽、贵州等多省市均出台促进创投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对项目跟投等激励约束机制做出部署。比如,黑龙江提出,探索国有创业投资机构高管人员、中层干部、管理团队在对创业投资项目初始投资时,以跟投方式进行员工投资入股尝试。

河北也提出,鼓励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国有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支持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管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将投资效益与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相结合。

事实上,员工跟投机制已有实践。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有效防范风险、达到监管目的,确保投资质量与资产安全,深创投建立了强制跟投与主动跟投机制。

具体而言,在高管层面,对投委会表决通过的所有投资项目,要求高管强制跟投,除非其在投委会上投反对票。在投资经理层面,每个通过投委会决策的投资项目的投资经理团队成员,要求进行强制跟投。

在建立强制跟投制度的同时,深创投也制定了自愿跟投制度。员工可自愿跟投,与公司同股同权,跟投额不得超过项目投资额的一定比例。

倪泽望表示,使员工与股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对公司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增值服务,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利用集体资源控制项目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在公司薪酬与行业水平相比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给员工提供跟投机会,成为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倪泽望表示,全员参与有利于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员工对项目判断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员工热爱关心企业的文化。

激励和约束并重

不只是地方国企,央企二三级子公司中也对项目跟投机制进行了探索。比如隶属于中国电科集团的海康威视,试行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机制,突破了原有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的限制,成为市场化竞争国企改革创新的重要试点,也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5年9月,海康威视《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管理办法(草案)》获得国资委批复,成为促进海康威视新业务创新发展的重要长效激励方式。跟投创新机制把一批批核心员工的事业梦想与公司创新业务发展融为一体,摆脱核心员工创新激情生命周期的宿命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宿命。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研究员冯立果在媒体上表示,仍有三方面难题困扰着国有创投企业的发展:一是核心团队的激励机制和收益风险;二是国有创投企业一旦投资失败,是否会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三是国有企业投资责任追究问题。

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较而言,项目跟投是市场化行为,国资流失的风险相对较小。但要激励和约束并重,在机制上设计好,比如哪些人可以跟投,投资比例的限制等。

除了员工跟投机制,深圳市属国资全系统混改工作方案中还提到创新实施利润分享、技术入股、内部创业等激励方式,切实解决机制设计不科学造成的企业短期行为。

李锦认为,在规则上明确细节,在信息和操作上公开透明,形成有效的模式,才有可能在改革中做到激励员工、增强活力的同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