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般的七支刀:五世纪的东亚与日本》
【日】宫崎市定 著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8年1月版
在东洋学,或者说中国史和东亚史领域,作为“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宫崎市定一直是学界泰斗。不过以前他的名声基本局限在专业领域,这两年随着《宫崎市定中国史》、《雍正帝》、《亚洲史概说》、《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宫崎市定解读〈史记〉》等一系列著作推出中译本,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逐渐开始熟悉他的名字。这本《谜一般的七支刀》的特别之处,在于宫崎市定这次不是从他最擅长的中国史,而是从他本国日本的古代史出发,但目光依然涵盖整个东亚。它以一把传世宝刀——日本石上神宫收藏的历史悠久的七支刀(三世纪中叶由百济肖古王进献给日本神功皇后)为线索,对古代中日韩三国的关系进行了推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五世纪东亚世界的壮观图景。
《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美】弗里茨·斯特恩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理想国2018年1月版
某种意义上,德意志帝国是在1871年突然出现的,到1918年就寿终正寝了,始于一场战争(普法战争),终于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短短40多年,耀眼但昙花一现。在此以前,这里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长期战乱与分裂之地,即便普鲁士日益强盛,似乎也看不到它一统江山的可能。但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做到了,通过强权与财富的联姻,武力与金钱的互相利用,其缩影,便是俾斯麦与他的私人银行家、犹太人布莱希罗德的关系。俾斯麦的强权统治的确缔造了德意志帝国及其辉煌,它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但是也因为对个人自由和民主政治的过度压制,在国内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不满与反抗,而这一点通过一系列转换机制,最终变成以打倒布莱希罗德为象征的反犹主义。
《九月的十三天: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在戴维营》
【美】劳伦斯·莱特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7月版
卡特、贝京和萨达特,这三个人今天的知名度已不那么高了,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几乎每天都是报纸和电视国际新闻的主角,分别代表着当时世界局势动荡的三个发源地: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在一系列革命运动中试图重新崛起的阿拉伯以及好不容易“复国”并艰难生存下来的以色列犹太人。在当时的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已经进行了四次中东战争,恐怖主义如鱼得水,不仅血流成河,而且还面临被在背后操纵这一切的正在争霸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拖进核战争的险境。1978年秋天,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斡旋和邀请下,以色列总理贝京和埃及总统萨达特排除了一系列政治、宗教和外交上的难题,达成了一项部分的、不完整的和平,至今被视为20世纪外交史上最重大的胜利。
《白石上的黑石:巴列霍诗选》
【秘鲁】塞萨尔·巴列霍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1892-1938),是拉美诗歌最伟大的先驱之一。他生于北部安第斯山区,父亲是西班牙后裔,母亲是印第安人。或许是出于这种混合的血统,他的诗既狂野原始,又温柔美丽;既真挚可感,又具有浓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许多拉美作家一样,他年轻时当过记者,后因思想激进而被捕,流亡欧洲。在那里,他加入了西班牙共产党,两度访问苏联,并参加了西班牙内战,1938年在巴黎去世,应验了自己的诗句“我将死在巴黎,在一个雨天”。巴列霍的诗国内翻译出版不多,此前主要有黄灿然和赵振江两个译本,但前者是从英译本转译,后者的诗歌语感不是很好。这个译本收入70首诗,译者是台湾诗人陈黎和张芬龄,相对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房产经纪人麦克斯的工作日记,他在伦敦的豪宅交易市场浸淫了15年,而今他选择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以非虚构的方式讲述出来。
“烹饪最初只是一门简单技艺,历经一个又一个世纪的精细化演变,如今成为一门深奥复杂的技艺。”
朴俊勇说:“扩大中日韩+合作的开放性与多边性,利于减轻三边合作的脆弱性。”
雷军在演讲中提到,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小米受到了狂风暴雨般地质疑、批评和指责,这对小米的打击超乎想象。
莎士比亚之所以并不像他所生活的年代看上去那么古老,反而有时显得非常现代,很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欧洲,就像如今的世界,也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