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省前80%的粮食、畜禽需岛外供应,到如今在冬季有力的保障和丰富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这是海南农业在30年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4月13日,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五年前,习近平视察海南时指出: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42.5%。凭借在气候上的优势,海南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极好条件。冬季瓜果菜和热带水果,就是海南农业最具特色的两大品牌。目前,海南已经形成“五基地一区”(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主导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在整个国家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手握热带特色农业这张“王牌”的海南,致力于增加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无疑将迎来巨大机遇。据统计,2017年海南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012.46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5%。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机遇
光热资源是地处热带的海南所独具的资源禀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天然橡胶不能进口。而天然橡胶属于热带特产,于是,海南岛就承担起了种植橡胶树,生产重要战略物资橡胶,发展橡胶生产基地的重任。
1951年,中国政府对华南种植橡胶做出了部署,通过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从535万亩扩大至813万亩。这为保障国家橡胶资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天然橡胶被列为国家重要农产品并划定保护区,明确海南将建设840万亩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
目前,全球天然橡胶市场持续低迷,导致海南不少胶农弃割、弃管,制约了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据新华社报道,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天然橡胶生产龙头企业,集团“内稳外拓”,巩固天然橡胶基地、加快“走出去”,破解困局。该集团在打造200万亩核心胶园同时,通过海外并购,全球天然橡胶资源控制能力、市场话语权迅速增强。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消费实力大增,海南开始着力发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和热带作物生产。当前,冬季瓜菜已成为海南农业支柱性产业,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108万亩增加至2016年冬至2017年春的291万亩,产量也从80万吨提升至475万吨,产值达159.6亿元。
同时,以调整结构、标准化改造、产业融合为重点,海南热带水果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在做精做优芒果、荔枝、菠萝、香蕉等大宗水果的同时,还大力发展莲雾、火龙果、龙眼、木瓜等特色水果。2017年,全省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245万亩,产量291万吨,产值128亿元。槟榔、胡椒等热带作物产业同样发展迅速,产量均占全国的95%以上。
随着近年来的消费升级,绿色安全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共识,这推动着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走绿色高效的发展路线。近年来,海南还着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守住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据前述新华社报道,海南省农业部门总农艺师黄正恩介绍,2017年,海南共检测农产品样品197.36万个,合格率达99.54%。
在畜牧业上,2009年,海南成为全国首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得益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据了解,重大动物疫情连续18年零发生,“无疫区”金字招牌推动海南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生猪从调进到调出,其他畜禽也基本实现自给并向岛外大量销售。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海南农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9%,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7%,排名全国首位。2016年,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中,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总产值1043.59亿元,总量排名第1位,对十二个重点产业的增长贡献率达10.4%,排名第5位。
随着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力保障和丰富了全国人民的冬季“菜篮子”和热带“果盘子”,也带动海南农民的“钱袋子”更快地鼓起来。2012年,海南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7408元,到2017年,已增长至12902元,并且,各市县农民人均收入首次全部超过万元大关。
优化升级特色农业产业结构
2017年7月,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海南省将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增加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
2015年,海南省下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意见》,要求“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对甘蔗等低效产业,要大力调减,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调减任务;对高端水稻品种,要推广30万亩以上,在西北地区发展晚稻制种业,提升综合效益;对于天然橡胶产业,要优化布局、稳定产能、提高单产,推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建200万亩核心胶园,实现橡胶单产提升10%以上,年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
对于冬季瓜菜产业,要稳面积、调品种、提单产、增效益,做精做优这一产业,实施标准化菜田改造计划,健全集约化育苗和综合服务体系;对于特色高效热带作物和水果,要因地制宜发展,形成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咖啡、腰果特色产业种植资源保护和恢复性发展。
正是由于淘汰低效农业产业和品种,“腾笼换鸟”使得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得以呈现。比如,累计调减甘蔗等低效经济作物51.3万亩,冬季瓜菜生产规模从建省之初的108万亩扩大至300万亩;打造乐东蜜瓜、陵水圣女果等高效益水果品牌,初步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热带菊花和鲜切叶生产基地……2017年,海南农业增加值1012.46亿元,其中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占比达75%。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海南农产品已形成果蔬、水产、畜禽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但由于加工品种单一,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等。
比如,海南胡椒产量占全国的97.7%,但多以提供颗粒为主,深加工滞后。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海南生产优质的椰子、橡胶等热带农业经济作物,但相对应的农产品加工业却一直发展较为缓慢。数据显示,从种植与加工对比来看,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0.36: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1。
在渔业方面,目前,海南水产品加工企业有218家,但是加工产品品种单一、雷同性多,仅有罗非鱼、金枪鱼、虾等少数几种。据了解,目前海南水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47%,发达地区为70%,差距很大,特别是海南捕捞的海鲜产品,基本上没有加工。
再比如槟榔产业,目前,中国槟榔产业总产值约500亿元,湖南占300多亿元,海南占100多亿元,但是湖南槟榔产业发展的原料全部源自海南。业内称,海南在原料上有极大优势,但深加工环节才是扩大市场的关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李积华称,2015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经营性收入总额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海南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他提到,依托资源优势,虽然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加工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化加工企业,但整体来看,大多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品种单一,依然停留在粗加工层面。而且海南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也缺乏核心品牌概念。受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冲击,在热带水果、橡胶等产品的加工上,海南的农田规模少,人工成本高,如果不走精深加工,想要分市场一杯羹多少会有些吃力,精深加工对种植规模和质量、加工技术和工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李积华建议,要改善目前热带农产品加工小而散的局面,政府在“三产”上要有清晰的规划,确定打造最有海南特色、最适合加工的几大农产品,重点扶持,率先打出效应。为了拓宽销路,扶持企业发展,政府也可以为待售的热带农产品建立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