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0年治沙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样本,库布齐沙漠仍有困惑与难题

第一财经APP 2018-05-05 11:07:50

作者:吴丹    责编:丁明勇

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是教科书级别的世界奇迹,修复绿化沙漠6253 平方公里,让10万农牧民脱困。但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永远存在新的难题。

46岁的张飞在库布齐沙漠工作了12年。“这片林子是我们2009年种下的。”他一边说着,把肩上的铁锹抡下来,插进沙里,指向我们南面的一片杨树林。

这片高耸而齐整的树林在延绵起伏的沙丘上蜿蜒,每一棵杨树都生得茁壮端直。油绿扁长的树叶迎着春风哗哗作响,透出烈日下奇迹般的沙漠生机。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曾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海”。飞鸟无法穿越,专家也认定这里的植被无法存活,不适宜人类居住。但现在,当你站在沙丘之巅,眼前舒展起伏的金色沙海里穿插着一片片盎然的绿。寂静沙漠里,只听得到徐徐风声与婉转鸟鸣,植物清香淡淡飘散,沙地里还有野生动物奔跑过的足迹,深浅不一,踪迹难寻。越野车队在河畔穿行而过,沙漠深处,无数探险徒步者在挑战自我。

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世界奇迹。2017年9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现实,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

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张飞就是受益者之一。“原来我是农民,现在是未来林共青生态园的主任。”他憨厚地笑着说,这片区域虽只有他一人负责,“但每年来的志愿者有上千人。”从他粗壮结实的胳膊,终年暴露在烈日下的黝黑皮肤,可以想见这是一份艰难的营生。春天,他常带着200多名工人,开着解放车,驶入解柴公路两侧20多公里处的沙漠腹地——这里是“中韩友好绿色长城”所在地。2006年起,韩国NGO组织未来林就与共青团中央、达拉特旗政府合作,在此开启防沙固沙工程。

“沙漠里没路,车只能辅助。汽车进不去的地方,就要人扛着树苗,带上水和铁锹步行进去。”张飞说,几百人一整天里忙到日落,每个人能种下一两百棵树,拿到180~260元酬劳。不能植树的季节,他隔三岔五就要进沙漠护林、防火、浇水,“看着这些树林,就像自己的孩子,很有成就感。”

12年前,张飞刚来时,这片沙漠“就是一块不毛之地”。他还记得十几岁时,一到春天,家乡达拉特旗就漫天黄土,呼吸困难。最可怕的沙尘暴发生在1993年,11级强风把黄沙卷起400米高,如蘑菇云般翻滚。在这场巨大灾难中,116人死亡,400多间房屋倒塌,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认识、研究、防治沙尘暴。

在库布齐沙漠30多年的治沙史中,张飞只是千万治沙者中的普通一员。以“防治沙漠和沙尘暴”为使命的韩国NGO未来林,也只是诸多投入防沙治沙绿化工程的企业和社会力量中的一员。

“库布齐离北京很近,是‘悬在首都头上的一壶沙’。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固沙防沙,这里的沙不再往东迁移,北京沙尘暴很明显被控制住了。”金虎杰是韩国NGO未来林驻华地区主任,在他们的统计中,仅“中韩友好绿色长城”项目,就在12年内实现了3800公顷绿化,种下900多万株树,树木成活率超过80%。

曾经的风沙肆虐早已成了历史。今天的库布齐,森林覆盖率达15.7%,植被覆盖度53%,成了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样本。但金虎杰内心仍有危机与紧迫感,“今年春天,北京又来了沙尘暴,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丝毫不能松懈。”

沙漠里的NGO

四月底,Samsonite新秀丽“植树防沙,创造绿色生活”公益活动一行30多人,跟着带队者金虎杰,全程徒步两个多小时,深入沙漠腹地。

前夜刚下过春雨的沙漠,比平时更好走。金虎杰一路如履平地,一群年轻人却跟得气喘吁吁。抵达新秀丽生态林,他扛起树苗,拎着水桶,抡一把沉重的铁锹拿在手中,示意大家怎么挖一米多的深坑,指导每一位新手种树。一下午劳作,数百棵杨树苗齐整地深插在沙漠中。新秀丽代表消费者捐赠的4985棵树苗,将由未来林的团队陆续种下,新秀丽捐赠的70万元现金,也将用于2018年整体植树防沙的推进。

类似这样的公益行动,金虎杰每年要带队20多次,有时是企业,有时是中韩两国的大学生,有时是民间团体。“我每年进沙漠无数次,每次都要种5至10棵树,这样算,七年也种了1500多棵了。”金虎杰说,他带队的志愿者们,通过一次体验,是为提高大众环保意识,“更多的正规种树,我们要靠当地村民和植树工人。”

未来林是韩国前驻华大使权丙铉先生创立的NGO组织。1998年春天,权丙铉到北京走马上任,一出机舱就碰到恶劣的沙尘暴天气。“他是亲身感受过沙尘暴,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与权丙铉共事七年,金虎杰说,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尽管早已退休,但为了环保事业,每年来中国无数次,“他是真正的热爱中国”。库布齐沙漠影响的不仅是北京,沙尘暴也会影响到日韩等邻国,权丙铉认为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自己义不容辞。

“未来林纯粹是靠着捐款人的捐赠来种树,我们是NGO,没有经费宣传。”金虎杰说,未来林在中国只有三个员工,其中一位,就是放弃韩国工作来中国的权丙铉的儿子。权丙铉更是把自己的大半个家都设在了北京。

12年里,权丙铉在库布齐沙漠种下的树难以计数。他以自己的影响力,拉动韩国政府和企业加入库布齐沙漠治理,山林厅、京畿道、大韩航空等生态林的建立,背后都是来自韩国的资金支持。

从事沙漠生态修复的亿利集团等大企业早已实现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等先进生态技术,但未来林位于沙漠腹地,条件艰苦,只能延续最辛苦原始的人工方式。金虎杰说,未来林的项目地是流动沙丘,“今年用大型机器铺好路,明年再来,路就没了。”

“我们种树不是为了把沙漠变成森林,而是为了固沙。这些沙柳把沙固住,等待草本类植物生长起来,开始抢夺养分,沙漠植物肯定活不了,它们的使命就完成了。”沙漠中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井字形沙障,金虎杰指着这些用柴草、秸秆、树枝做成的障蔽物告诉第一财经,这就是最有效消减风速的固沙措施。

“沙柳是我们面积最大的灌木树种,它自我繁殖迅速,耐沙埋,固沙效果最好。一两株沙柳,几年就能长出几百株的规模。”金虎杰走在沙漠里,弯腰捡起一支干枯的杨柴告诉我,像柠条、杨柴、花棒这类耐寒耐旱的植物,已经在库布齐沙漠建成了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丛。正是这些独特景观,让沙漠旅游业从萧条走向繁荣。

回归、守望与破坏

汽车沿着沙漠里的解柴公路行驶,你能看见不少“小吃店”、“超市”、“农家乐”的招牌闪过。在农家院落里,听着犬吠声走进去,也能看见几辆颜色鲜艳的越野车等待租赁。

36岁的周强是未来林附近的农户中旅游生意做得最好的一家。“我们家,三代人在沙漠生活了。”事实上,周强举家回到沙漠,不过四年时间。

春天的沙漠深处,仍然需要火炉取暖。他坐在炉边,说起80多岁的父辈过去在沙漠的艰苦生活,“住的土砖房,没水、没电、没电话,晚上就点煤油灯。也没有什么农作物,一亩地就能产1000斤玉米,卖700块钱,刚够喂羊。生活没有出路。”

他们这一辈,早已不能适应沙漠恶劣的气候和生存条件。十几年前,所有农牧民都迁走,周强全家也去了达拉特旗,以打工为生。

几年前,库布齐沙漠治理成效显著,媒体争相报道,响沙湾景区于2011年被评为5A级景区,成吉思汗陵、七星湖、恩格贝、萨拉乌苏等20多处生态旅游景区相继建成。

全国各地的驴友、户外组织纷至沓来,整个库布齐沙漠里,上千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沙漠越野等服务业。

四年前,嗅到商机的周强举家返回沙漠,在龙头拐修起几幢平房,大部分空房用于旅客住宿。家门口建了一口井,可以抽取地下水,新居里也通了电。“越野车、露营、餐饮住宿,滑沙、沙地摩托车、骑骆驼,我们都接待。”周强说,在几个节假日的黄金时段,仅他家一天就能接待上千位游客。在一条50多公里的库布齐穿越线路中,他家所在的龙头拐恰好居中。

利用网络时代的便捷,周强与绿野户外网等上百家户外组织保持联络,由此确保住每年20万元的经营收入。年轻的他们只在旅游旺季住进沙漠,年迈的父母则不再离开,“他们现在养了100多头羊。”

农牧民的回归,在金虎杰看来,是带动沙漠旅游、脱贫致富、创造沙漠经济的最佳模式,像周强这样利用沙漠创造财富的农牧民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农牧民与未来林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24小时守在沙漠,很需要他们的协助。”金虎杰说,他们与农牧民早已成为朋友关系,相互提供便利,农牧民也协助植树护林。去年,未来林出资带着十几户农牧民代表飞去韩国学习,借鉴韩国农民的致富经验。

但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永远存在新的难题。就在我们探访龙头拐的农户时,村落附近的生活垃圾是触目惊心的。丢弃的废旧家具、塑料瓶、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横亘在烈日下,无人清理。金虎杰说,农户制造的生活垃圾,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运出沙漠,“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找来赞助,专门用一笔资金处理农户在沙漠里留下的垃圾。”

在沙漠徒步途中,也会猝不及防地看到远处一堆被黄沙掩埋一半的易拉罐、可乐瓶,这些垃圾被风沙侵蚀后,已经褪色陈旧,却顽固永恒地埋在沙里,无人知晓。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跟在一些游客身后,他们扔,我们捡。”金虎杰曾看到一个家庭在离开时留下一堆塑料袋和食物残羹,他上前提醒,完全没用,“遇到粗暴的人,可能就跟你动手了。”他也知道,凭他们微薄的力量,完全无法阻止广袤沙漠中可能出现的白色垃圾。

“好不容易,我们做出一点成绩,有了起色,旅游业发达所带来的破坏又让人很为难。”金虎杰说,当库布齐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典范时,“更重要的责任来自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这个话题说起来,人人都懂,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沙漠正在以每分钟32个足球场的荒漠化速度进攻人类生存的空间。在地球上,人类可以居住、生产粮食的,只有地球面积的1/32,全球70亿人口的饭碗就取决于这1/32。”金虎杰说,河北怀来县的千亩沙漠离北京只有70公里,并以每年4~5公里速度东移,这种紧迫感,让他始终不敢松懈。每年,他要带领1500多名志愿者进沙漠植树,为的不仅是种下一棵树,更是身体力行传播环保观念。

“再有40年吧。”张飞很有信心,坚持下去,库布齐沙漠会还原为历史上曾经的绿洲。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