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晓春: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创新方向

第一财经 2018-05-20 21:30:43

作者:刘晓春    责编:黄宾

银行创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首先是投资方、融资方需求的变化;其次是社会运作方式、商业模式的变化;再次是监管政策和监管方式的变化;最后是技术发展给金融创新提供的可能性。

创新毫无疑问是当前的主题,也是一道难题。创新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或者说创新是在有限条件下的无限创新。好比我们在脑子里想“什么是无限的”很难,但能想到什么一定是有限的。再比如,篆刻艺术,始终在有限的面积内进行无限的创新。至于金融创新,笔者认为,我们不妨逆向思考,先不寻找答案,先了解金融创新的局限在哪儿,或者说哪些创新是不可以的。这样,反而更容易找到方向。

明确金融创新不可为的三大前提

首先,不能违法违规创新。

人类社会要健康向前发展,必须有规则和秩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市场必须是法制的、规则的市场。如果一个市场不规则、没有法制,必然导致市场不经济、不公平,是一个无序低效的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当然也是低效的。

同时,许多法律、规则也体现了行业本身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是行业发展过程中血的教训的总结。因此,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就应自觉遵守这些法律和规则。比如,银行不仅是商业机构,也是公众机构,所以需要发放牌照,有资格约束的要求。这是因为银行的业务都是建立在公众存款基础上的,必须为公众的存款负责,而不仅仅像一般商业机构那样盈亏自负就可以。这就对经营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要接受监管,于是就有了牌照。这牌照是资格、能力的约束,而不是垄断。

再比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备付金率的要求等,都是银行发展史上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所以规则本身就体现了行业的规律和特性。银行的创新也应按照法律和规则来办事。前些年,行业错误地把闯监管红线、打擦边球理解为创新,也因此造成了许多乱象,才有了当下的强监管、严监管。

严监管、强监管的“严”和“强”,需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业务可做或不可做的严和宽,这个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业务创新的发展、监管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另一方面,是执行法规的严和宽。未来执行法规的力度是强的、严的。从执行法规这个角度说,盼望监管“松”和“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作为从业者,就必须认识到这个趋势。

第二,所有创新不能违背业务的基本逻辑。

金融行业的所有创新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问题。而解决流动性的方式是通过时间、地点、投资人、融资人的错配来创新的。银行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包括解决企业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必须确保自身充分的流动性。因此不能以丧失自身流动性为代价进行创新。

银行以间接融资为主,必须以债权管理的基本逻辑来看待这些产品。而不能违背这个基本逻辑,把债权当作股权进行管理和创新。所以,不能不顾基本的信用风险逻辑,单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名进行创新。当然我们可以结合两种业务的特点进行创新,把债权和股权结合起来,比如可转债。但这样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水”和“油”搅拌一下就可以的。可转债,在什么情况下是债,具备什么条件可以转为股,是有明确界定的;同时,当处于债的阶段,是按债权的逻辑进行管理,待转为股以后,则以股权的逻辑进行管理。

再比如,抵押物。抵押物的法律权利必须界定明确,权利转移的法律关系要明晰,有市场可以交易。如果抵押物的创新违背了这些基本逻辑,抵押物就不能变现,当然也不能覆盖风险了。

所以,业务创新必须遵循业务的基本逻辑。前些年一些套利业务或模式,几层嵌套以后,业务性质和管理逻辑产生了混乱和错位,加大了风险,因此必须加以整顿和清理。

第三,不能为了应用科技而创新。金融创新必须要以金融为本质。比如,摄影师拍摄照片是为了体现照片的艺术性还是体现相机技术的先进性?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讲,是要充分利用相机的技术性能来体现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从相机生产商的角度来讲,希望照片体现照相机的性能和优势。我们的创新也一样。银行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风险管理而运用各类技术进行创新的,绝不是为了应用那些技术而去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风险评判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全部。区块链技术,因为分布式账户,被认为是去中心化。许多人认为去中心化就可以实现信息对称,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商品经济的发展之所以有中心,就是因为通过中心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所谓去中心和去中间环节是不同的概念。去中间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但不等于去中心。

也就是说,去中心、去中间环节,是否一定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主要看具体技术的性能,同时也要看应用技术的方式。所以一项技术是否具有商业应用价值,关键在于成本上、效率上、安全性上能否替代原有技术。

在创新时要充分应用技术,而不是为技术而创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才是运用技术的主体。是人类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人类的问题,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技术的发展永远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

今后金融创新的关注点

金融的目的是通过为社会、为客户提供流动性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服务的手段,就是对资金进行时间、空间、供应方、需求方的有效错配。进行这样错配的前提或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金融创新,就是在明确不可为的前提下,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做文章。

基于以上认识,今后银行创新的着眼点或关注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关注的是投资方、融资方需求的变化。其次要关注的是社会运作方式、商业模式的变化。再次要关注的是监管政策和监管方式的变化。最后要关注的是技术发展给金融创新提供的可能性。

同时,新时期银行业务创新的基本趋势或方向如下:

首先,银行要充分利用技术,进行内部管理和流程创新。实现内部营运、管理的科技化和数字化。人们一般更多地把眼光放在客户端产品的创新上。但内部管理的信息共享、流程效率的提高、管理和营运成本的降低、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是产品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要在合规、符合业务逻辑和有效应用科技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创新,必须实现内部营运和管理的科技化和数字化。

第二,打通银行各类业务和产品,提供模式化的服务。以前不同业务是相互分离的,贷款、结算、外汇买卖、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都是分离的。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企业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打通不同的业务和产品的区隔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技术也为这样的打通提供了可能。以传统业务为例,信用卡业务最初解决的是支付和信用问题,随着技术的应用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现在实际上是贷款、清算、支付、兑换、提现等业务的整合。再如,为企业提供代发工资服务,是在做对公业务的同时,把个人业务整合了进来。

第三,打通银行服务与客户内部运营、管理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务。随着企业组织架构的发展变化,其内部管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的管理需求,需要以金融的理念和工具来提升内部资金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的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率。银行通过创新赋予企业金融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

第四,打通银行服务与新商业模式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务。比如,信用证结算,就是把银行的服务和产品,融合到企业的商品交易过程中。现在在探索的供应链金融,也是在寻求打通银行服务与商业模式的通道。在互联网条件下,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更需要银行的创新参与。

另外,还有三个大的业务方向是需要银行业积极探索的:

一是资产管理。如何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做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为什么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方面是使需要融资的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让投资者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丰富融资体系,分散社会融资风险。也就是说,要分流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要依据资管新规,明确银行自身的定位,创新符合银行角色的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方式。

二是广义的国际业务或金融市场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以人民币为基础的衍生产品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拉动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与贸易,与传统的跨国投资、跨国贸易在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金融服务上如何突破简单的贷款业务,开展全方位、全新的跨国金融业务是未来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是企业并购业务。我国企业并购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依然是初级的、不成熟的。银行如何为企业并购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这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创新领域。

(作者系浙商银行原行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