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10日头版
11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给力”这个网络热词引起了网友的浓厚兴趣。不过也有网友质疑,“给力”在网络上是一个形容词,描述某某很给力,是在说某某很强、很厉害的意思,报纸上的这个“给力”变成了动词,有点变味了。
头版新闻用潮词
1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该报道写道:“文化大省”怎样加快建成“文化强省”?江苏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写出了漂亮的答卷: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5年达30%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各地文化产业立项投资规模超过3400亿元;到今年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将全面完成。
“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引人深思
“给力”一词,原本属于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之所以出现此等热捧的景象,恐怕首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给力一词的网络属性与《人民日报》严谨平实的风格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换而言之,假若给力一词是出现在都市报或者晚报,标题本身自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其风格定位原本就是紧跟网络的,可主体换成了《人民日报》,并且是头版头条,给人的感觉自然就不同的。毕竟,在一般人心目中,《人民日报》是代表党和国家的一张面孔,必然表现的刻板严肃,容不得丝毫的灵动娱乐。
可确实必须如此吗?实则不然。领导干部常强调必须亲民爱民,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自然要用人民群众的方式说人民群众说的话,只有沟通上不存在障碍,才能合理有效地传播表达亲民的思想。反观一份报纸,自然也是如此。涵盖全国各个城镇乡村的《人民日报》,其读者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是其他报纸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读者阶层跨越大,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传播的有效度就尤为重要,只有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人民群众才会真心诚意的阅读。
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就谈到了文风改进的问题。他认为应该摒弃过去文章长、假、空的做法,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其中“新”的一点就是:“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给力一词在标题中的运用,正好可以体现“新”的风格。
由此观之,这一“给力”的标题,不仅是顺应了领导干部要多上网了解网络舆情的要求,也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不断改进文风的有力体现。我们乐意看到这样的改变,也期待看到更多更深刻的改变。
有人质疑用错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人民日报》如此用“给力”令人费解,因为通常情况下,网友将“给力”用作形容词或感叹词,“给力文化强省”似乎不通。
网友“李蓬”:我请教各位网友:在网民使用这个词时,是当形容词用,还是当动词用?人民日报当什么词用了?是否合适?
还有人为《人民日报》的头版编辑“担心”,有网友:不知道编辑检查写起来是不是“给力”。
对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何炜在其微博中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脖友”声音
@老记的崆峒岛:“给力”成为2010年网络流行词板上钉钉了!
@杨化涛:刚过去报夹看了看,是真的耶。这是我近几个月看《人民日报》看得最认真的一次
@社上君: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
@搜噶阿米达:不是PS的吧?
@伪文青小满:“给力”是形容词,又不是动词,没这么用的。
@滚吧吧弹子球:结合副标题,这个“给力”就说的通了,给力用在这里是一个动宾词组,而并不是一个网络名词。
特朗普称此举是“又一个假新闻案例”,并否认与爱泼斯坦有任何不当关联。
今年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一起走近这10本兼顾主题、品质和可读性的好书,收获科技新知、文化滋养、宏阔视野和精神能量。
上海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在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提振消费、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方面,还需要下更大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