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下,如何打赢工作”保卫战“?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0-05-07 12:17:38

责编:李瑶

举报

疫情下求职难度增加多少?疫情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影响程度一样吗?对于就业重点人群高校毕业生群体,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创纪录的874万人,他们如何尽快找到工作?而对于另一群体职场中年来说,人到40的他们纷纷从零学编程,成为“斜杠中年”能打败职场焦虑吗?在”后疫情时代”,将催生出哪些新的岗位,灵活用工模式又会延续吗?

本期嘉宾:

成进:智联招聘集团副总裁

李兆琦:美世中国区总裁

主持人:韩瑛珂

受到疫情冲击,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相比往年更加严峻,稳就业也被提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3月,李克强总理曾表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在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保居民就业”被置于“六保”的首位。在近几个月来已发布并陆续落地的中央和地方多项就业扶持政策中,人社部一季度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近百亿元,二三月份减免企业社保费2329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减免1893亿元,占比达到81.3%,成为主要受益者。人社部还全面开放了线上失业登记,并积极实施线上技能培训,累计线上课程近2万个,涉及职业超过100个。

求职难度增加多少?

成进:智联招聘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合作,最新的一季度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1.43,是过去6年来的最低。供需两方都在下降,其中需求端下降得更快,职位下降了22.61%,就业人数下降了9.38%,所以工作更难找了。进入4月以来,岗位数随着企业的复苏慢慢增加,降幅收窄到大概在百分之十几,因此有所复苏,就业市场呈现V型反弹,但V型右侧的斜率还没有到真正很高的时候。

疫情对外企影响更大?

李兆琦:根据疫情期间美世做的多次针对企业端人力资源实践的快速调研,3到4月,仍有很多企业在采取招聘冻结计划,希望5月会看到更好的调研结果,目前来看基本上应该到底了。

韩瑛珂:这主要针对外企还是所有企业?

李兆琦:参加我们调研的一多半是外企,外企受国外疫情以及总部所在地防控措施的影响,做招聘决定的时点可能比国内企业要稍微晚一点。

成进:从智联招聘数据来看,外企岗位数大概下滑37%左右,而民企是个位数3.5%的下滑。这跟全球疫情形势也有关系,外企的总部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在中国的招聘也相对放缓。

韩瑛珂:您提到就业市场呈现V型反弹的反弹斜率不是特别高的趋势,外企是否表现得更加明显?

成进:外企反弹的速度会比民企更慢一些。

李兆琦:或者说,现在可能是U型,还处在U型底部,持续多久还不能完全确定,主要受国外疫情和当地防控形势的影响。如果外企总部的人员都还没有回到办公室,应该不会马上解除已有的比如招聘冻结举措。

韩瑛珂:对于就业市场的恢复性复苏,接下来发展趋势如何?

成进:中国经济大的发展趋势不会变化,长期就业不会下降。这是因为人口红利的趋势没有太大变化,劳动者越来越少,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但在什么时间点会出现就业市场更大的复苏,目前还不好预测。

今年大学生求职,面临哪些供需矛盾?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874万人,对于这一重点就业群体已有的相关措施包括,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规模超过50万人;“国聘行动”为大学生提供超50万个工作岗位;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扩大;激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补贴政策出台;企业开放见习岗位的将给予 3-12 个月的政策补贴等。

成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在疫情下的表现看,一个失衡体现在企业端,大部分企业在招聘需求上倾向于招聘为企业带来更多收入的岗位,因此,销售以及房产经纪等服务型岗位招聘需求很大,但很多学生却不会去投递这样的岗位。学生的专业很多集中在后台体系,比如财务、法务、 IT、技术咨询等,但这些岗位大幅度减少。又如,行业上的失衡,一些传统意义上学生想去的行业可能并不是特别多的招聘量,但新经济中直播等行业有更多的招聘需求。在城市选择上,很多人想去北上广深,但智联招聘这几年发现,其实新一线城市的机会更多,完全有机会容纳更多的学生去就业。

高校毕业生如何尽快找到工作?

成进:对学生的建议一个是开放心态,一个是广泛投递。开放心态是说不要想着自己学什么专业就一定要做什么事情,从一开始先从一个基层岗位做起。广泛投递,建议每天投20份简历,你一定能找到工作。如果每天投不完20份简历,就不应该说结束这一天的找工作,因为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勤奋的事情。

李兆琦:专业不对口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招聘中很多企业关注的还是能力,比如持续学习的能力,做完面试有没有复盘,是否反思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毕业生通过找工作这一很锻炼人的过程,也会更好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和在工作中得到的锻炼一样,甚至更大。

成进:相对来说,教育制度改革的速度不会那么快,但市场的需求一日千里,不停变化,因此教育的的改变不可能完全和市场需求匹配。因此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一个通用型人才,而不要仅仅去看自己的专业。在向往的企业上,很多人都注意到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头部的IT企业。但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很多“隐形冠军”企业,听上去企业的名字好像不是很亲切,但实际上入职后仍会感受到这是一家伟大的、值得奉献一生的了不起的企业。

李兆琦:企业地域方面,疫情前我们和杭州的一些人力资源协会,以及当地一些“隐形冠军”企业坐在一起交流。企业说去外地做校招,介绍自己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但不少学生却只想去杭州那几家头部企业。这是去年的事。

成进:这非常可惜。学生投完两份简历,说我今年就投这两家,这两家企业在收到的几万份简历当中只找几十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的优秀。这时候学生说“我今年找不着工作”,是不是对就业市场有一点不公平?因为他没有真正去接触”嗷嗷待哺”的所有企业们,这些企业真正在招聘,很多岗位在等待学生们来。

面对裁员压力的企业有更优选择吗?

韩瑛珂:疫情影响下,一些企业面临生存以及裁员压力,对它们有一些什么建议?

成进:对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疫情下,保住收入活下去是非常重要的短期任务。但从中长期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核心人才资源,这决定了企业能否把产品做好并提供优质服务。因此长短期目标间需要有取舍和平衡。建议企业多看看长期,因为“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企业找到好的人才不易,如果人才和企业契合度好,对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作用巨大,因此要保留核心人才。

李兆琦:“活下去”现在是很多企业的首要目标。开源和节流并重,企业减薪、裁员都是为了节约成本。但实际上在这之前,企业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开源,提升员工效能,之后再考虑节流。在降薪裁员之前,企业节约成本可以有很多举措,比如休假,休带薪假、无薪假、福利项目的整合,之后再考虑降薪,最后才是裁员。不希望企业一上来就想到要省钱、减员,第一步先考虑的其实应该是增效,增加人工效能。

疫情下,如何加强员工对企业信心?

韩瑛珂:疫情期间加强员工信心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帮助?

成进:这是提升士气非常重要的时期。智联的CEO每周都会写一封疫情的家书,让员工看到企业在为员工做的事情,上下同欲真的能够帮助提升员工士气,并帮助到企业的经营。

李兆琦:美世总公司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就提出,疫情期间,绝对保证员工的工作安全。企业先给员工做出承诺,员工也会给企业做出相应的回应,提升人员效能。现在员工士气非常高,产出也高,非常努力,公司不需要去做减员降薪的动作。

疫情下,白领如何缓解职场焦虑?

韩瑛珂:疫情下,人们也会感受到各种压力、职场焦虑感,对他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方案?

成进:首先应该加强员工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第二是增加员工参与感,让不同年龄、岗位层级的人都能发挥作用。比如全员参与的营销活动,会加强员工的自豪感、荣誉心,以及对公司业务的理解。第三是企业能够安排一些真实有效的培训,员工提升了技能,不管是40岁还是50岁,都有信心在企业长期工作下去。

成为“斜杠中年”能缓解职场焦虑吗?

李兆琦:对于职场中年,“斜杠中年”(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比如张某的职业为:记者/演员/摄影师——编者注),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有一句话“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就是说你能帮着一家企业从昨天走到今天,你用到的所有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能不能帮着这家企业从今天走到明天,答案是不会的。所以持续学习的能力对中年人来说尤其重要。特别是公司高管,过去的经验在他们下一个任职资格当中占的比例其实没有那么大。

成进:因为我是做财务的,在我们CFO圈子里最近流行学 Python语言,用编程的方法来做数字化财务。这在很多四五十岁的 CFO看来非常挑战,一想起来就觉得很困惑,但时代到了,就得终身学习,不管什么年龄。

疫情改变商业模式,催生哪些新岗位?

成进:从商业模式角度看,最大的亮点是直播行业。直播相关岗位招聘职位数在2020年复工后一个月内同比上涨83.95%,直播相关兼职岗位的数量同比增长166.09%。很多企业外包或是自建直播团队,使得市场需求量一下子大幅提升了。

用工模式将有哪些变化?

李兆琦:用工模式方面,这次是一个加速跑步进入远程办公、灵活用工的时代了。这对企业是好事,以前企业没有这么多的工具包,如果不能远程办公,没有线上业务,遇到这样的疫情企业的生意关了就是关了,没地方做了。现在在5G技术的支撑下,企业会有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成进:灵活用工时代,个人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了。原来个人和雇主间的关系是非常绑定的,员工技能也是绑定的。但一旦灵活用工开启,人们都是斜杆青年、斜杆中年,个人技能和学习方向都要走向多元化。个人的发展不再是只在一个岗位上发展,而可能是因为斜杠产生的多种不同的技能集合于一身。这时候不仅是企业和个人,从国家的角度看,也要适当地去引导灵活用工和灵活就业,因为目前的社保体系和税收体系还是在固定用工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可能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让灵活用工者社保有保障,医保有保障。职业安全感加强后,个体就会在整体经济当中扮演更有活力的角色。

李兆琦:关于数字化转型方面,对企业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公司管理正式员工和线上的员工方面,比如一项任务可以在网上分包出去,合约一方的员工其实是企业的供应商。尤其有了远程办公,员工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完成工作任务。对于企业来说,是否能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项目之后分发出去,如何评价员工完成度,如何完成财务上的交易关系,如何判断员工是否能够胜任,这其中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这个趋势应该说是不可逆转的。尤其对于年轻一代从业者,很多人更喜欢这种选择权,希望自己能决定我在哪里,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交付工作任务。

成进:更加自由的用工模式将使得就业能力更强的个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整个社会的资源会更优化。

李兆琦:这是共享人才。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出品

编导/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