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中国经济论坛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绿色城市转型布局与改变中的“她力量”丨中国经济论坛

第一财经2022-10-01 10:01:59

责编:程蕾

摘要

本期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呈现的是“2022浦江创新论坛首届女科学家峰会”的精彩内容。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彦,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蒋茜静和荷兰驻华使馆教育科学参赞康思敏,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思考,共同解读“绿色城市转型的布局与改变”。

北京冬奥会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趋势?

中国高铁不断提速,“中国速度”的下一站,将在哪里?

如何让交通运输变得更加绿色?

智慧交通体系如何打造才能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

蓝天白云就代表空气质量一定是好的吗?

PM2.5和臭氧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未来新能源电池技术主流方向是什么?

钠离子电池会替代锂离子电池吗?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如何实现农业固碳减排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荷兰政府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纳入教育体系?

本期嘉宾主要观点:

喻红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

1. 北京2022冬奥会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百分之百使用绿电,接力火炬使用氢燃料传递绿色办奥理念

2. 利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措施实现低碳绿色,北京冬奥“绿色办奥”成果丰硕

3. 低碳、节能、环保是未来大型活动的基本要求,大型活动实现低碳起始于初始的设计

4. 北京冬奥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场馆智慧建造,并奠定了场馆智慧运营的基础

5. 北京冬奥采用世界上首个具有网络特性的直流电网工程,利用多种能源形式互补实现稳定供电

6. 北京冬奥通过云技术和服务实现百分之百无机械制冷,可节能30%以上 

7. 北京冬奥通过云转播实现转播的低成本、轻量化和远程化

8. 集成物联网、边缘计算、AI等技术,对鸟巢等场馆进行智能化改造,能耗降幅可达20%

9. 三维仿真系统的使用减少浪费,大大缩短场馆的建设和部署工期,实现减碳

梁建英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1.中国高铁未来的发展速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覆盖速度越来越快,2035年50万人口的城市会实现高铁全面通达

--高铁技术走出国门速度越来越快,性能将进一步提升

--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和影响力上快速提升,今年发布的两项设计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

2.正在开展时速400公里的高速列车核心技术攻关,预计2026年会研制出样车

3.绿色交通建设首先要进行能源供给变革,形成绿色清洁、高弹性的列车供电系统

4.氢能源驱动的有轨电车已经上线运行,取得不错的效果

5.智慧交通应该是通过不同交通系统的融合,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

廖  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 PM2.5和臭氧是大气中的两种主要污染物

2. 夏季的蓝天白云并不真正代表空气质量比较好,还需了解臭氧是否超标

3. PM2.5和臭氧有共同的排放来源,臭氧也会参与部分PM2.5化学成分的形成

4. 虽然PM2.5浓度在下降,但臭氧污染有上升的态势,大气污染治理要对这两个污染物同时实现控制

余  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安全性更高,目前在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上运用广泛

2.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续航长、充电快,但安全性稍差

3. 未来新能源电池主流方向是兼顾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固态电池

4. 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不是互相取代的竞争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5.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料碳酸锂近年价格飞涨,我国80%的碳酸锂需要进口

6. 钠原料相对丰富,钠离子电池安全性较锂离子电池高,但能量密度低

7. 提高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甚至超过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材料研究的目标

蒋茜静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1. 氧化亚氮和甲烷对全球增温的影响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和28倍,主要来自于农业

2. 针对农业排放特点的固碳减排技术研发非常必要

3. 对水稻采用干湿交替的排灌方式,可减少60-70%的甲烷气体排放

4. 农业固碳减排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增加作物产量,投入同时也增加了效益

5. 农业固碳可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回到土壤中形成碳汇

康思敏 

荷兰驻华使馆教育科学参赞

1. 数据显示,荷兰STEM领域的女性教授占比仅为18%,各界为帮助更多女性进入STEM领域创造机会

2. 荷兰每年提供25亿欧元的预算帮助更多女性接受STEM教育

3. 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更早地让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4. 荷兰针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融合在课程体系中,甚至融入到更广泛的社区基础建设中

5. 荷兰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采用多维度融合的包容性教育方法,让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

电视节目播出敬请关注第一财经频道、香港NOW TV 10月1日23:00、10月2日 08:30、10月9日 23:00;东方财经浦东频道:10月16日 23:00——《绿色城市转型的布局与改变》。

制片编导: 

吴   磊

许姗姗

王   瑞

项目制作人: 

傅   娆

 

 

 

 

 

 

 

举报
相关视频
01'10''

核聚变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 搭乘核聚变驱动的洲际火箭从纽约到上海仅需1小时!

9月22日,在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Y-HUBs中,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国梁表示,核聚变能够作为城市的能量供应核心,有超过1G瓦以上的功率,像一个用之不竭的、绿色的城市充电宝。此外,未来搭乘由Fusion X聚变引擎驱动的洲际火箭可以快速实现全球1小时的互联,也将为真正的深空星际航行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26 09-22 16:33
01'02''

建设人类的月球基地可使用膜结构+3D打印的方式 未来月球基地将有绿植与光、电、热

9月22日,在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Y-HUBs中,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胡建辉表示,建设人类的月球基地,目前研究提出了以月球表面月壤作为基础,以膜结构作为基板,进行3D打印的概念,使人类得以居住于其中,并满足人类对光、电、热的基本需求。

56 09-22 10:29
00'56''

德国科学院院士罗兰德•艾尔斯:中国对医疗人工智能贡献巨大,DeepSeek是一个最佳证明

近日,以“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达历届之最,共有来自美国、德国、瑞士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的550余位嘉宾参与。

100 09-21 17:22
01'54''

2025零碳峰会在沪举行 激励多方共同构建零碳未来

99 09-01 14:03
05'47''

刘强:绿色转型不仅是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转型不仅是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5 23 08-29 20:0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