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站在2023年伊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邀请国内老一辈资深企业家与新生代年轻的创业者同台,与专家学者一起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未来趋势进行一场“快思慢想”。成熟的企业家往往有自己的快思技巧,能够快速做出商业判断,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又会做出的理性思考。在中国资产面临价值重估,趋势向好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如何摆正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预判中国的产业发展趋势,如何避免让企业从“先驱”变成“先烈”,也是企业家们不得不慢下来理性思考的问题。
本期节目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辩题”,来探索2023中国商业发展新机遇。
精彩语录
01资深企业家
瞿建国
开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3年对大企业来说压力更大,对我们中小企业来说机会可以更多,所以对我们每个年轻人来说正是创业的好时期。因为整个经济的不确定,整个世界重新洗牌、调整。这种情况下面,船大了调头很难的,很困难,你选择也很困难,你改变策略都很困难,但是小企业很容易,机会一大把。
孙坚
北京首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如家酒店集团董事长
我们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那么作为住宿产业、休闲旅游产业,那么我们还是非常关注社会的人流,所以人流的角度,因为有流动才会带来我们所谓的产业的基础。一个社会经济体注入这个所谓的资金,加大投资,一定是会带来整个社会所谓的经济活动的增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是政策本身是不是有,第二是不是能够比较有效地去影响到这个社会,我个人认为它总是会影响只是效率的大小。我相信这些政策的叠加,在某个时点上一定会产生社会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增加,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这个产业来说还是有蛮大的推动和帮助的。
凌兰芳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发挥企业家的聪明才智,肯定是符合我们企业家社会责任,也是我们企业家最基本的初心。如果围绕着这些方面我们来经商,我们来办企业,我想既不缺乏我们发展的方向,也能够为社会为百姓造福。我虽然做的是丝绸,大家也知道这个是小众的,但是因为它是小众的,它是代表着生活消费升级的方向和舒适性的,所以我们要守成、要坚守,要把它做好。
施雷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很多的企业就缺资金,所以上市肯定是它融资,打开资本市场之后,对它的融资能力是一个突破性的。再者,上市还带来了公司治理的变化,最后就是财富效应了,中小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是它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02年轻创业者
卢奕开
安信地板总裁
我定义2023年是我们抢蛋糕的一年,因为过去的几年,其实整个市场受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各个企业没有办法去施展自己的空间,其实也腾出了很多机会,在今年我相信整个市场的消费能力会恢复上来,今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一年,今年如果我能够吃到比别人更多的蛋糕,在未来的十年我将发展得比别人更好,所以我认为今年对我们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极力地扩张去向各个渠道去铺开,去把我的品牌植入,去占领市场,非常重要。
秦昱莹
“概率论”公众号创始人
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其实当然有抢地盘,但是我觉得是共赢的一个时代。现在实际上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国的市场,世界市场它太大了。我觉得每一家公司它都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它是好好地去深耕做自己的产品的话,我觉得对于做好东西,做好产品做了很扎实的这种产品的公司和企业来讲,完全不必担心说我的份额被抢掉了,它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郑秋实
怀禹科技创始人
因为今年是不容出错的一年,大家可能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希望可以做出成绩的一年,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我认为2023年可能是近五到十年来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今年的话,会让大企业有非常好的空间来施展它们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不会再受到前几年的那样物理空间上的影响,它的人力优势、产能优势、规模优势将被最大化地展现,而且大家其实过去几年亏损的企业很多,大企业都希望在今年重新抢回市场,所以说是任何行业的竞争可以都可以说都是空前绝后的,而小企业它在这样的竞争当中相较于前几年会压力会更大。
03评论员
宋向前
加华资本创始人
中国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如果离开了这个发展,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恐怕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大的挑战。从2016年开始大家都看到,中国的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都高达60%,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错,但是科技最终也得落在消费中间得以实现。场景是最重要的,体验是最好的,那么我们还需要更大的就业、更多的税收来支持科技的长期发展,让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水平持续不断地得到改善,我们的内需才真正地可以拉动。
高华声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
我借用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是那1%的灵感更重要。1:99,所以一个决策的成功,天才的决策往往它的高度取决于感性的一刹那电光火石。当然,最后的慢想可以保证这个想法可以落地,但是这个想法的高度是由那电光火石的一刹那的快想决定的,后面只是补充与实施。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数字分身)在本期《头脑风暴》节目中,就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进程,以及在“智能化”下半场面临的诸多挑战等方面,给出了全面且深刻的建议。 他认为,技术领先只是起点,全球化进程需直面文化与资金的壁垒。唯有坚守质量,深耕本地化,才能实现国际市场的长期领航。 《智能汽车:如何跑赢全球“竞速赛”?》本周日晚22:00,第一财经电视、网端同步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