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后,发展至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性变革,也将人类从信息时代带入到了智能时代。据罗兰贝格统计,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万亿美元。
最近几个月,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惊讶于ChatGPT表现出如此强大的能力的同时,不少人也纷纷担忧起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影响。
本期《头脑风暴》借此契机,将从文学、经济以及哲学三个角度,针对一系列以ChatGPT为代表的跨时代技术变革提出质疑,与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担忧与思考。
精彩语录
张汝伦(复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我们要先搞清楚,人工智能本身不负责任的,它不存在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是设计人工智能的人的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我们把欺骗交给算法输入进去的话,产生的实际效果好像是人工智能在欺骗人,但始作俑者是人。我觉得人类要懂得自己的有限性,人要控制自己,所以我们现在讲智能,但是我们忘了一个词,智慧。智慧要高于智能,智慧就是说这个事情我能做到,但是我不能去做,这就是智慧。
邓建国(复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人类文明的精华可能早已经形成了,后世只不过是对孔子、老子说过的话地拼凑,或者是对莎士比亚、曹雪芹的故事进行重新的演绎,所以创造其实是很难的,大部分人都无法创造,更何谈机器呢。文学是人学,在这个金字塔端有20%的东西不是拼凑,它是真正的创造。比如说马伯庸的创造,余华的《活着》,揭露出来的那个人性,人工智能就无法创造,这就是人类文化产品当中的20%,机器是无法企及的。
方正宇(上海纽迈律师事务所律师):未来面对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严格的标识制度。就是如果说我对话的是人工智能的话,我必须要知道它的身份,而且更要进一步,通过标识建立起一个追溯体系,如果人工智能犯了错的话实际上最终应当由它的开发者或者营业应用者来承担责任,我觉得这个是法律首先需要做到的事情。
陈运文(达观数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我觉得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当你天天在大海里游泳的人才知道大海的力量有多强大,像我们天天做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我们才知道这一次GPT模型对人工智能的飞跃有多大的威力,以及对未来我们人类社会会有多大的影响,我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技术研究,第一次发现有这样一个系统这么了不起,把以前我们困扰这么多年的一些技术一扫而光,全部都能够非常好地解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技术。
宋利(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我把它简单比喻成一个很会考试的学生,只要是有答案的东西,有规则的东西,它学得快,比我们一般人学得快。因为它是算法,它可以加持的,第二个就是它的答案还是比较靠谱,这是算法的进步跟大数据的进步。但是它在创造性方面或者说智能涌现方面的话,我认为它处在一个比较早的阶段,就是它目前还不太会提问题。
胡长建(联想诺谛智能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人工智能肯定是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包括我们自己思维的创作里面。人可能会从繁重、重复的工作里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多有创意的工作,真正创造物质的极大丰富。比如说我们的工厂将会是自动化的、小批量的,而且符合大众的需要,它可以去设计,就可以生产出来的,而且真正能做到超大规模的定制化。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数字分身)在本期《头脑风暴》节目中,就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进程,以及在“智能化”下半场面临的诸多挑战等方面,给出了全面且深刻的建议。 他认为,技术领先只是起点,全球化进程需直面文化与资金的壁垒。唯有坚守质量,深耕本地化,才能实现国际市场的长期领航。 《智能汽车:如何跑赢全球“竞速赛”?》本周日晚22:00,第一财经电视、网端同步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