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黄岩 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
现任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理事长、上海市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拥有20年以上投资行业经验,曾任祥峰投资(新加坡淡马锡VC平台)合伙人、上海负责人,近年来成功投资联影医疗、联影智能、蓝箭航天、FIND智慧钢琴、追觅科技等二十余家高成长企业。
曾获中国股权投资杰出青年投资人奖和202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民营火箭产业空间巨大是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第一财经:您此前投出过不少硬科技明星项目,比如已成为影像巨头的联影医疗,还有民营火箭领域的元老之一蓝箭航天。此前SpaceX火箭试飞受到了全球瞩目,尽管它失败了,但是大家也在讨论,谁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SpaceX。所以首先,我们想知道,当大家都蜂拥在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的时候,您当初为什么会关注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
黄岩:其实我们国家在2014年就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资本进入原来被认为是体制内的航天领域,即火箭发射、卫星制造这些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意思就是说,希望创业者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开展工作,这是大的一个背景,所以在未来10年内,我们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但是我们的发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
另外,火箭发射在我们航空航天领域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只有火箭发射出来之后,它相关的产业链才能配套跟进,所以我们认为火箭发射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民营火箭在成本上有优势备受政策支持
第一财经:就像您说的,它可能未来的空间很大,但是在中国本土可能国家主导的程度更高一些,所以民用航天它未来的整个空间究竟有多大?它有自己的一个天花板吗?
黄岩:原来大家都知道,所有涉及到空天海的大多都是事情,都是我们国家队来完成的。但是事实上,这个领域的商业化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国家队完成的很多都是高轨的、重载的这些攻关任务,可能无法满足一些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发射卫星需求,另外,还有非常多的比如欧洲、东南亚、中东这些国家的需求,而能够完成火箭发射服务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所以这其中存在着巨大市场空间。
相对来说,现在我们国家队的成本比我们民营的航天发射的成本还是高很多的,大概一倍左右。因此,国家现在的星网计划在公开招标中也非常鼓励民营航天企业来承担这样的任务,但是可能只有个别的三四家企业走在了前面,而且还没有一家能够提供完整的发射服务的企业。
民营火箭企业不缺人才政策鼓励使用或自建发射场
第一财经:火箭发射讲究稳定性、成功率,我们民营火箭这块,在技术和人才上有相应的储备吗?另外,火箭要有发射场,现在我国是怎么布局的,民营火箭都有自己的发射场吗?
黄岩:其实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还是非常快的,这么多年也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现在我们的民营航天企业里,其实很多人都拥有服务国家队的经验。所以,一方面是这些有经验的人员在我们民营创业企业里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存在;另外,我们这些航天航空创业企业也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中吸纳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所以总体来说,这样的人才是不缺的。
从发射场角度来说,我们国家主要是四大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这四个发射场,国家也在新建一些发射场。在2019年,国家航空航天局专门发布了文件,用以规范和鼓励这些民营航天企业使用发射场。在2018年,蓝箭成为了第一个在酒泉发射基地进行固体火箭发射的民营企业,这也是开天辟地的事情,也就是说,第一次有民营企业在我们国家管理的发射场里使用发射基地。此后,在2021年,蓝箭在酒泉建设了一个1700亩的自己的发射场,并已在2022年全部建设完成,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射场对民营火箭开放,吸引他们建设基地。我相信,会有越来越成熟的民营火箭发射企业,他们愿意到这些发射场地去建设自己的基地,这样能够形成自己完整的一条产业链。
液氧甲烷未来有望成为最理想的火箭燃料
第一财经:在锂电池领域,我们知道有三元锂、磷酸铁锂的技术路径差别。那么,火箭在动力上是不是也有技术差别?未来哪一条技术路线您认为会走得比较好?
黄岩:火箭的发射主要是化学能,化学能目前分两种,一个是固体的燃料,一个是液体的燃料。大家以往看到的火箭大多数使用的是固体燃料,固体燃料它有它的优点,但是液体燃料是未来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液体燃料一个是它的成本相对来说较低。其次,固体燃料的问题是,你一旦点火,它是没办法终止的,非常难终止它。第三,它的推力是不可改变的。而液体燃料火箭的好处在于,它的推力我们可以进行调整,特别是当你想进行“回收”的话,你必须在它降落和返回的时候实时调整它的推力,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它的着陆。这些事情固体燃料都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目前液体燃料比较主流的三类,液氧煤油、液氧甲烷、液氧液氢。从高比冲来说,液氧液氢是最好的,因为它是氢气和氧气燃烧产生热量和能量,最后把火箭推上去,但是因为氢大家都知道,它比重非常小,所以同样的推力它需要更大的空间去承载,另外它在运输等各方面成本相对来说都比较高。而液氧煤油的好处则是成本低,但是大家小时候可能用过煤油灯,你会发现,煤油灯用完之后,灯壁会有黑的结炭、结焦的情况。你如果不回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你将来想做可回收的火箭,它就存在回来以后大量的结焦和结炭问题,这些都需要去清理。所以最理想的实际上是液氧甲烷,也就是天然气。它的成本非常低,而且天然气大家知道,它烧完之后锅底是没有积碳的,它是非常适用于回收的。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火箭的发动机可以用液氧甲烷的话,我们有可能在太空中其他星球上寻找到液氧甲烷或者非常容易合成液氧甲烷,这对我们未来走出去、走出地球,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液氧甲烷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家企业在一二级火箭中利用液氧甲烷发射成功的。
目前蓝箭的计划是在7月12日,在它位于酒泉的自建发射基地去发射它的液氧甲烷燃料火箭,我们希望它能成功用液氧甲烷把火箭送到预定轨道上去。
偏好投资“链主”企业 它们对产业链具备把控力和定价权
第一财经:整体来看,您投资的领域跨度还是比较大的,有医疗、火箭,还有共享单车、智慧钢琴。您遴选行业和企业的逻辑和同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黄岩:我们投资一个企业主要关注几点,首先它所在这个领域是未来的方向,而且它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大的,第三,它的技术门槛是高的。更主要的是,如果技术门槛高,这些企业能不能够实现更好的商业化落地,从这几个角度我们去选择项目。
你刚才讲的几个项目,无论是医疗健康的联影医疗,包括像蓝箭,包括智慧钢琴等等这些领域,它都存在非常大的市场空间。第二,其实这些技术有些是绝对高的技术,有的则是跨学科的技术,我们认为跨学科的技术也是一种很高的技术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好的项目我们就愿意投资。另外,我们的投资绝大多数是最终服务于B端或C端的产品,我们很少去投前端的零部件企业。原因就是我们认为,它的产品综合能力很重要。
正如火箭发射,它相当于产业的链主企业,第一,它对未来的市场有很大的一个把握度;第二,它对整个产业链特别是上游产业链有一个控制能力。这样的企业如果成功,它其实对上下游具备了强大的控制能力和定价权,我们偏好投资这样的一些企业。
中国本土在AIGC上已经诞生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第一财经:接下来这个问题是今年对所有一级市场投资者都要问的,就是对于今年最火热的AIGC,也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您是否有所观察?您认为在这个领域会诞生新的“独角兽”企业吗?
黄岩:AIGC我认为在是人工智能方面,特别是今年大模型成功之后的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我个人感觉,有点像以前的工业革命一样。其实AIGC现在的发展,已经能够带动非常多的相关产业出来了,最基本的就是基础层,比如它对算力、芯片、通讯这些细分领域的直接带动。第二就是我们说在人工智能领域,除了基础层之外,上面是模型层。原来我们的模型层就是指所有的模型,大模型、小模型,最后是应用层。自从有了AIGC之后,大家默认把中间这个层面分成两层,先分成大模型层,上面才是一些专用领域的模型层,这些领域其实都面临着非常多的机会。
一方面,因为AIGC可以像当时的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一样,它可以加任何领域,加教育领域、加金融领域,赋能很多领域。这些领域其实都存在着非常多的机会。当然,最后说应用层方面也是,大模型是为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人类服务的,而在专有领域、专有行业里还有很多的机会。我认为,现在不是说有没有“独角兽”企业出现,我认为现在已经客观上出现了“独角兽”企业,哪怕是今年在中国创业的公司,有些已经成为AIGC方面的“独角兽”企业了。
所以我们认为,大模型的发展最后肯定是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块未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对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会有很大的一个颠覆。
硬科技企业光有技术还不够 需要与市场、应用相结合
第一财经:近年来,随着一二级市场对于“硬科技”的发展不断刷新认知,眼下,您对于投“硬科技”这件事的理解是否也有所更新?投资不同阶段的硬科技企业,是否需要不同的逻辑或方法?
黄岩:像硬科技企业,特别是早期的、好的硬科技企业,更多的需要去判断它的技术难点和技术可行性,越是技术难点高、站位比较高,在未来一定时间周期内能够实现可行性的话,这种企业更值得我们的关注。但只有一个产品或模式肯定不行,要从创始人本身的技术背景、技术积淀来考察,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0-1的阶段。
1-10的阶段特别是我们说硬科技企业,它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面对的客户是企业类客户,很多的技术型创业者他又特别关注技术,我们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关注他能不能够很好地跟市场结合、跟应用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发展他的技术,这块我们会非常在意的。
到了成熟期,我个人认为可能大多数项目的考察因素都是差不多的,跟它的市场规模、商业环境、财务数据都有关系。
(领中资本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去产能加速下,养殖行业周期拐点有望在明年上半年逐渐显现,部分资金已提前开始布局。
未来往普通的传感器方向走,预计要到2030年左右,也有报道说能够大规模的起量,能够实现To C领域,比如在手机上,在日常电子设备上,大规模推广量子传感器,大概是这么一个发展趋势。
首钢基金侯琳表示,包括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等,这些是首钢基金不管是股权直投还是母基金的形式, 都一如既往坚持的几大投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