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已经进入了全球第一梯队。
随着大模型新应用ChatGPT一夜蹿红,引发众多创业者、投资者竞相涌入,掀起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热潮。众多国内科技企业纷纷布局,中国AI产业的优势又有哪些?在产业加速奔跑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难题亟需规避与克服?《头脑风暴——探寻中国AI产业新机遇》,即将展开!
本期嘉宾
企业方
何晓冬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
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非常完备的产业、供应链,同时有很好的环境,使大家愿意拥抱最新的技术,让我感觉到整个社会其实对新技术的开放性和接受性是非常高,这一点我觉得奠定了整个优势的基础。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除了算法之外,还有强数据驱动的技术,数据只能从场景和应用中来,所以如果当用户对这个新技术的拥抱性很高的时候,那么应用也会比较容易,门槛会降低,那么数据也就会大量产生。
黄晓庆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中国现在面临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保持核心竞争力,保持制造大国地位,让我们的劳动力在减少,我们的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成本降低了,最后,我想我们肯定在很多的市场,比如说制造业,比如说农业,能找到这些低挂的果实,把人工智能在这些能够实现应用的场景中首先实现,然后把难的工作留给未来。
马健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因为在垂直行业领域里头的话,还是有很多艰深的工作要去突破,那么“最后一公里”往往咱们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那一块其实往往是个大的鸿沟,我们通常描述为数据鸿沟,而迈过这个数据鸿沟的话很多种设想,但是我们觉得最直接是希望能够在真实世界当中,让实验变得更加快捷,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数据变得更加可行。
田力
应帆科技副总裁、应财智云(Yiwealth)总经理
我觉得当下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应用场景的问题,其实目前来说研究是远远超前于我们实际应用的,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把这种产研的这种成果应用到真正的企业中来,然后应用到我们的商业活动中,最终让它产生商业价值,这个其实是当下从我们企业角度来讲,其实是最重要的事情。
专家方
宋海涛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个叫边界,一个叫共生。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的边界。第二个就是我们的企业在推出应用产品过程中的边界。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政府在制定规则中的边界,那么第四个是人机之间的边界。
第二个我讲的就是共生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在拥抱科技,刚才我们讲到智能机器人+机器人+AIGC,未来可能我们的智能机器人就是我们的智能新家电。
李仁涵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现在对企业家的建议,第一我们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里面就包括对社会的治理,对社会的安全、伦理要负责任。如果你自己有这个责任了,你就可以在你自己的产品里面嵌入到相关的你自己认为将来不会出问题的内容。第二个,你遵守国际的准则,那么你以后会不断地越来越好。
张津剑
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
新在这一次的全球化是把大家重新放在了同一个舞台上面的全球化,而且这个新的全球化会出现新的国家可能来定义新的规则和玩法。中国未来出来的机器人公司一定不是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而是面向全世界的机器人公司,因为它本身的基础和它的数据就是全球化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一次里面,对于AI领域的创业者而言,我觉得不仅仅是去做一个中国产业本身的探索,其实也是代表了全球在这个产业领域的探索。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数字分身)在本期《头脑风暴》节目中,就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进程,以及在“智能化”下半场面临的诸多挑战等方面,给出了全面且深刻的建议。 他认为,技术领先只是起点,全球化进程需直面文化与资金的壁垒。唯有坚守质量,深耕本地化,才能实现国际市场的长期领航。 《智能汽车:如何跑赢全球“竞速赛”?》本周日晚22:00,第一财经电视、网端同步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