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谢其润日前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第二届女科学家峰会”上表示,作为医药企业,应始终要以患者为核心,再用科学、资本和市场共同推动技术的革新。目前,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的创新药受到全球重点关注,存在重大需求。针对新的趋势,创新药企应该如何作为,她给出了三点建议:一,药企应积极对各种新的靶点、新的机制和新的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同时也要对各个重点领域进行深度的布局;二,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AI能加速研发流程,尤其是在靶点发现阶段,AI通过虚拟筛选化合物的合成,可以替代部分临床前的实验,大幅缩减探索的时间;三,助力创新药国际化,推动形成中外药品和临床标准对接。
谢其润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执行董事
(以下为发言视频内容)
作为一个医药企业,我们始终要以患者为核心,再用科学、资本和市场共同推动技术的革新。
从化学的疗法到靶向的药物,再从免疫治疗的方法到细胞疗法,肿瘤药物不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它是2023年上半年全球的制药领域管线的总数,除了肿瘤领域以外,我们可以看到排名第二的就是精神类的CNS(中枢神经系统)领域。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有数亿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也需要迫切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各大的跨国药企也纷纷加入了这个领域的布局。那么这个领域存在重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也非常期待未来的突破。
展望创新药的未来趋势,创新药企需要积极对各种新的靶点、新的机制和新的技术进行不断地探索,同时也要对各个重点领域进行深度的布局。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也希望呼吁大家特别关注女性的健康。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一个创新药的研发平均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AI现在能够加速研发的流程。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已经延伸到靶点覆盖的发现、药物的设计和给药的途径设计的全链条。在靶点发现阶段,AI通过虚拟筛选化合物的合成,可以替代部分临床前的实验,大幅缩减探索的时间。未来,AI在科研中的支持想象空间巨大,也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最后,也希望能助力创新药的国际化,推动中海外药品的临床标准对接。当前,已经有一批中国的药企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我们仍然存在着和海外标准互认、规则衔接等方面的难点,如果产品可以取得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遵循的原则、医药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一致性方面等互认,中国和国际评审机构的一致,我们与国际创新药物就可以进行同步研发,也加速创新药在中国的落地和出海。
(以上为谢其润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第二届女科学家峰会”上的发言节选,更多内容请关注近期播出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
项目制作人:
傅娆
制片编导:
吴磊 许姗姗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