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富国ESG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第一财经作为合作媒体深度参与的“2023上海财经大学校庆论坛暨首届ESG创新论坛”日前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富国ESG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范子英发布了《中国ESG发展报告·2023》。范子英在报告发布的演讲中表示,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披露ESG(环境、社会、治理)报告的上市公司已经翻倍,且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取得成绩的背后,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ESG披露在不同规模公司间存在较大差异,头部公司披露积极但低市值公司披露意愿较低;二是偏重环境议题和公司治理的披露,非结构化信息披露占主导;三是信息披露规范性不足,标准披露与标准的对应性不足;四是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无法避免“漂绿”;五是实质性议题不实质,议题的划分非常随意,关键指标缺失,宣传功能大于行为改变。
范子英
上海财经大学富国ESG研究院院长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以下为视频发言内容)
过去5年中,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披露ESG(环境、社会、治理)报告的上市公司已经翻了一倍,去年有1700多家企业公布了ESG报告,中国的ESG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我们把1700多份报告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读一遍,再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式把关键词提出来,能够找到大量的符合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并且我们在议题里会发现,中国的议题和其他国家的议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比如我们强调企业的治理结构、强调它的透明度,这是中国过去这些年取得的成绩。
重点想讲一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第一个,我们的披露里主要是头部公司披露,把中国的上市公司按照市值分为十等分,最高的那一等有77%的企业是披露了。但是市值非常低的企业里,披露率只有10%,说明头部公司非常重视,那些市值比较低的企业披露的意愿非常非常低。
第二个,和全球所有的国家一样,中国的ESG披露特别重视“E”(环境)的部分,对“S”(社会)和“G”(治理)的披露非常非常少。同时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非结构化的信息太多了,也就是很多信息不可量化,大量的图片、大量的定性分析,这些会使很多时候解读ESG报告面临很多难题。
第三个问题,披露的规范性非常不足,这可能和中国的ESG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上市公司披露的ESG报告参考了大量的不同标准,我们如果读这些ESG的报告,它所认可的ESG标准和实际采用的内容之间的对应性是不足的。
第四个问题,中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ESG报告是没有第三方鉴证的,所以我们没有一个机制防止ESG信息披露中的“漂绿”行为。它会主动地把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拿出来说,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不拿出来说,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没做到的事情有多少?以及它所承认的做的事情有多少是真实的成分,这些事情也是不知道的。
第五个,我们的ESG的指标非常多,有几千个指标,一个上市公司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指标,所以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应该有它重点披露的议题,这个叫实质性议题。过去这些年里,在ESG的报告里,有36%的报告里是出现了实质性议题,这是进步。不足的地方是实质性议题不够实质,实质性议题挑选非常随意,我们没有很好的机制,关键指标缺失。所以ESG的报告里很多时候宣传功能大于它的行为的改变,这都是我们在披露环节所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
(以上为范子英在“2023上海财经大学校庆论坛暨首届ESG创新论坛”上的发言节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近期播出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
项目制作人:
傅娆
制片编导:
吴磊 许姗姗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