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老,变老不是问题,但如何实现高质量养老却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截至2022年末,全国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9.8%。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 30%,从而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也就是说,未来社会养老压力在不断增大。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无疑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究竟通过数字化技术,是否能解决我们的养老焦虑?未来养老产业的机会又在哪里?本期《头脑风暴》我们将走进养老院、社区和居家三种养老场景,看养老服务如何实现“智慧”转身?
现场嘉宾观点: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姜锋:在老龄化的时代,其实大家的焦虑是如何能获得服务。我们上海其实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面做了很多,包括我们上海推出的长护险的建设,同时我们也通过数字化的一些,包括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可以提供给老人在家里进行慢病管理配药等服务,其实这些都是数字化为养老服务所带来的一些能力的提升。
深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陈海波:作为人工智能企业,我们特别关注机器人产品在家庭里面的使用,这款产品是深兰推出的一款机器人,它主要就是解决老人陪伴的问题,它可以具备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和决策、思考、感知的各种能力。我们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的第一步。
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大健康行业首席陆圣岳:整个养老产业,我们说核心还是为老人来提供服务的。刚才提到的一键叫车,一键预约挂号,还有一键的呼叫,咨询一些最新的养老政策,这块我们是免费提供这样的平台,和运营商的宽带产品进行绑定来给C端。第二块,针对B端和G端,我们现在也是整合了街道、社区属地的一些服务资源,来提供给社区和居家的老人。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合伙人唐正晔:从中国市场大健康趋势来看,未来应该是围绕某一类人群,某一些特定的健康管理的需求,它其实应该是提供一个一站式、全链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时候其实就更需要我们一些创新的社会企业跟资本入局。比如我们在日本,看到非常大的一家整体的养老服务解决方案的一个企业是倍乐生,它是沿着养老服务的整体需求,从预防到医治到康复等全面打通了,所以它的盈利性、盈利能力可能也更强。
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冯建光:养老所有的核心要围绕着一个生活来,因为如果不是客户真正的需求,他不会去为之买单,就是说需求和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我想这也是可能(企业)很困惑的,就是我提供了大量安全智慧养老院的建设,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硬件服务,我提供了各种所谓的数字化技术,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效需求的满足供给的话,那他的整个购买怎么来解决。
上海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章煦春:我感觉今天我们的嘉宾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图谱,就是我们未来数字养老现在的一些图谱,但是这些图谱我们能不能推广到我们所有的社区?同时,刚刚沈教授讲到的,我们的数据共享,这个共享可能不仅仅是在一个社区进行共享,而且它能不能做到说我们全上海的,当我们的老人可能会跨区域去生活的时候,那么也能够进行共享。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沈可数字化养老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它一方面不仅是弥合了养老人力资源的短缺,还有更重要的,它非常快地提升了养老服务的一个效率和它的一个精准度。从未来看,一个就是说要加强对于养老护理人员的一个技能培训。第二个,就是说精神需求,人文关怀。我觉得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它会需要一段的时间,一旦接受之后,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总编辑评论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我们今天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新意也很有现实的必要性,因为前面所说的很多短板很难一蹴而就地解决,比如我国的老年医护专业领域人才短缺,但是数字化,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确实能够发挥重要的替代作用。所以这个方向非常值得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也看到很多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都关注到了这个方向,现在需要解决的难题可能不在于各方的认知问题,而是在于如何能够加大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如何在服务的需求方、服务和技术的供给方、服务的支付方这三者之间要高效地打通,使得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广地覆盖养老人群,这方面需要相关各方尤其是政府部门基于基层经验,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数字分身)在本期《头脑风暴》节目中,就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进程,以及在“智能化”下半场面临的诸多挑战等方面,给出了全面且深刻的建议。 他认为,技术领先只是起点,全球化进程需直面文化与资金的壁垒。唯有坚守质量,深耕本地化,才能实现国际市场的长期领航。 《智能汽车:如何跑赢全球“竞速赛”?》本周日晚22:00,第一财经电视、网端同步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