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助推8家企业登上科创板,他为何选择在深跌两年的新能源赛道狂奔?丨投资人说

第一财经2023-12-30 10:25:51

作者:赵怡闻    责编:陈东达

最近几年,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像新能源包括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脱碳减排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所有这些产业加在一起,每年都有10万亿以上的产值,像其中的光伏和锂电都是万亿产值的大赛道。
举报

田华峰 金浦智能总裁、创始合伙人、投委会主席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国资基金50人论坛新能源专家委员、上海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已投资70多个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已实现8个科创板上市、1个纳斯达克上市。所在机构和个人曾获得中国半导体联盟“年度最佳半导体投资机构与杰出投资人TOP20”(连续四年)、新材料在线“年度最佳新材料投资机构”、中证报金牛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投资优胜机构”、“碳中和领域卓越投资机构”等多项荣誉。

投资案例:容百科技、澜起科技、盛美上海、思特威、甬矽电子、帝奥微、精智达

半导体一二级市场价格逆行光伏和锂电都是万亿级别大赛道

第一财经:我们知道,过去几年中,半导体一直是金浦智能的投资重点,也因此收获了像澜起科技、盛美半导体这样的IPO成果。而近年来,您们的投资重心开始从半导体转向新能源,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田华峰:其实我们金浦智能团队一直是聚焦于长三角地区的硬科技产业,所以半导体和新能源两大产业也一直是我们的投资重点。我们一期基金成立于2017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获了5个半导体项目的科创板IPO。但是从2020年开始,我们观察到,由于科创板的财富效应,加上相关产业监管的强化,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机构都纷纷涌入硬科技领域,这就造成了在一级市场上半导体相关项目的估值节节攀升。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最近几年,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疲软,反映到二级市场,很多芯片设计公司的估值却在持续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估值走势是完全相反的,这样也造成了2021年下半年以来,芯片设计公司IPO的大面积破发。所以在我们团队筹建二期基金的过程中,我们就果断决定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领域。最近几年,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像新能源包括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脱碳减排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所有这些产业加在一起,每年都有10万亿以上的产值,像其中的光伏和锂电都是万亿产值的大赛道。

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两大技术变革 传统晶硅光伏面临钙钛矿挑战

第一财经:从你们的布局版图中,我发现你们在光伏、锂电和氢能等领域,都投资了不少项目。这是不是与它们的技术创新、商业化进度和发展空间有关呢?

田华峰:比如说您提到的光伏产业,我们认为光伏产业在中国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产业了。经过20多年的历史发展,它的技术升级、产品迭代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在现阶段,我们观察到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两大技术变革,一方面是对于传统晶硅光伏,它正经历着从 P型硅片向N型硅片的转换,这就带来了像TOPCon、异质结和XBC三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齐头并进。这三种技术都在同时为转化效率的提升做出努力。

但是另一方面,现今的传统的晶硅光伏也面临着革命性技术——钙钛矿的威胁。由于钙钛矿它具备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它的制造成本更低,而转换效率更高,同时它的产业链环节更短。原因是晶硅光伏要分成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通常情况下,这四个环节要在四个不同的工厂里完成,但是钙钛矿从材料到组件都可以在同一个工厂里完成,所以它的产业链环节大大缩短。同时,钙钛矿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基于这些优势,钙钛矿最近几年在市场上吸引了多方的关注和持续的投入,特别是在中国本土涌现出一批持续推进转换效率提升的优秀的创业企业。像宁德时代、比亚迪、京东方这些产业巨头,包括一些能源央企也都在布局钙钛矿产业。如果钙钛矿光伏组件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在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方面,能够达到晶硅光伏的现有水平,加上前面我提到的四大优势,将会对现有的晶硅光伏产业形成一个全面性的替代,那将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至于说氢能产业,我们也是非常看好其发展前景的。因为我们认为未来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大赛道。但是跟市场上大部分投资机构不太一样的是,对于氢能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我们是比较谨慎的,我们更看好的是氢能在工业中的应用。

绿氢的成本问题亟待解决 积极布局产业链中上游机会

第一财经:氢能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潜在的瓶颈?你们在布局这个产业链的过程中,会优先拿捏哪几个环节?另外您提到,氢能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条路,这条路究竟有多长,我们在抵达终点的过程中,就没有应用它的机会了吗?

田华峰:其实氢气的使用一直是大规模存在的,只是现在使用的氢气大部分来自于化石能源重整制成的灰氢,或者是工业副产氢提纯的蓝氢,真正用绿电制成的绿氢的应用还是比例非常低的。但是只有真正的绿氢的大规模应用,才能推动相关产业的脱碳减排,对整个“双碳战略”的推进才有意义。对于氢能产业,我们更看好产业链中上游的关键设备、材料和零部件,我们看好的商业模式是同时能横跨交通、工业多个领域的。

至于氢能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成本问题,氢气的使用成本现在还是很高的。针对成本问题,我们觉得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果相关设备,包括“制、储、运、加、用”,也就是制氢、运氢、加氢、使用氢的相关设备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再加上绿电,也就是风光发电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氢气的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我们观察到,其实上游的光伏、风电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因此绿电的成本下降有很大的空间。而相关设备的成本下降,我们认为也是与应用规模有关系,它可能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除了应用规模,设备的成本下降也取决于它的供应链,只有它设备上游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价格能下来,它的成本就会下来。

实际上我们也观察到,国内这些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企业,他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和国际水平差不多了。比如像我们团队已经投了上游的三大关键材料,就是催化剂、气体扩散层和质子交换膜,这三大关键材料既可以用在车载燃料电池系统里面,也可以用在PEM制氢设备中。

至于说氢能在交通中的应用,我们认为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培养。但是我们观察到在交通领域,比如说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像港口物流车、矿山重卡、工程机械和1000公里以上的干线物流车,如果是氢气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些领域的氢动力商用车的优势也会逐步体现出来。

钠电池可在多个方面替代锂电池 固态电池量产仍需等待

第一财经:谈到新能源,我们不能绕过的话题还有电池。近年来,钠电池和固态电池概念越来越热,二级市场常常闻风而动,当然这也是缘于大众一直在期待性能更佳、更安全的电池。从你们的研究来看,这两类电池的落地有明确的时间表吗?

田华峰:其实我们已经看到比如像今年,宁德时代已经有钠电池的产品上车了,比亚迪近期也宣布在徐州投资100亿设立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基地。原来我们一开始说钠离子电池的时候,大家都说它有成本方面的优势,但是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从高位时候的60多万一吨跌到现在不到10万一吨,钠离子电池相对于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其实已经不是很突出了。但是钠离子电池因为其安全性和低温性能,依然可以在很多锂电池不具有优势的领域去替代锂电池。比如像北方零下20度的时候,锂电池的能量衰减是非常厉害的。而且钠离子电池本身它的技术进步也非常快,现在它的能量密度比已经能做到磷酸铁锂电池的80%了,这样对于市内的通勤和短距离的交通也不存在里程焦虑问题了。

至于说像固态电池,我们认为可能它的量产时间还需要等待。今年上半年丰田曾经宣布过,它计划于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但是最近它又改口了,它把这个量产时间推迟到2030年了,而且丰田是全球拥有固态锂电池专利最多的企业,它都这样不断地推迟量产时间,这也充分说明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实际上国内目前说的这些固态电池基本上都是半固态电池,因为从技术路径选择来看,丰田走的是硫化物路线,硫化物路线是可以做到全固态电池的,国内大部分企业选择的是氧化物路线,从理论上讲就很难做到全固态,只能做到半固态。

短时间固态电池成本问题很难“破局”AI大模型带来希望

第一财经:您反复提到成本,固态电池成本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您认为它是否有破局之道?一旦成本有所降低,固态电池会否彻底取代当下主流的液态锂电池?

田华峰:我们认为短期之内,固态电池的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的。因为一方面,它的制造难度要比液态锂电池更大,其次是它的快充性能问题,因为固态电池由于电解质的活性限制,它要做到快充的电池也比较难,同时它整体的材料成本也比现在锂电池的成本要高很多。所以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成本是很难下降的,这对它的推广也带来了限制。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最近几年随着 AI大模型的逐渐成熟,很多企业和研发机构也开始引入 AI大模型来进行材料的开发,大大提升了材料开发的效率,我们认为在AI的推动之下,也许未来几年固态电池会有重大技术突破,从而加快它的量产进程。

锂电池产能过剩已成现实 负面影响和预期都已反映在股价上

第一财经:针对锂电,我们必须来反观一下二级市场。新能源板块从去年开始持续调整,宁德时代两年时间内曾一度跌去超过六成的市值,这也是因为市场担忧,锂电产能过剩,会步光伏产业之后尘。您对此怎么看?

田华峰:其实锂电的产能过剩已经是一个现实问题了,如果现有的这些锂电池企业和锂电材料企业,他们已经宣布的扩产计划都能达成的话,那会超过需求的4~5倍。但是产能过剩也会倒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这样也会推动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升级,这一点倒是和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必须注意到,锂电池它的材料体系又比光伏要复杂很多,所以也很难出现像光伏产业那样,因为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就能颠覆市场格局,这种现象我认为在锂电产业可能是比较难出现的。因此,锂电的产业格局可能会是巨头继续存在,同时新生力量或者新生势力也会诞生的局面。

至于在二级市场,锂电企业的估值持续下降,我们觉得一方面,是被市场和经济的大环境所影响,另外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的担忧。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些负面的影响和预期都已经反映在股价上了。

对于包括锂电在内的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们还是非常看好的。因为只有在中国,才能形成“风光发电、锂氢储能”的闭环运行的生态,这是因为中国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优势。从现在到未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另外一方面,产能过剩也有一个正面的意义,它会倒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和创新的力度,这样就会推动产品或者整个产业的持续升级,从而也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

金浦智能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