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突破国外70年技术壁垒 自主新材料行业未来可期?丨投资人说

第一财经2024-01-20 10:16:12

作者:高远    责编:赵伟

光速光合蔡伟表示,成长性思维是知,快速学习能力是行,只有知没有行,到最后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结果,只有两者合一的时候,公司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举报

嘉宾简介:蔡伟 光速光合 合伙人

拥有16年科技风险投资经验和8年行业相关经验,目前主要关注硬科技、绿色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机会。他主导的项目包括寒武纪(SH: 688256)、金风科技(HK: 2208)、珈钠能源、黑芝麻智能、云英谷科技等。

曾在阿里巴巴集团任职4年,担任投资总监及前沿科技投资负责人。在此期间,也负责平头哥、达摩院、阿里云产品和阿里云游戏等部门的战略投资。

获评36氪2023年度“中国新能源领域投资人”,母基金研究中心2022和2023年度“最佳新能源领域投资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50亿市场规模 自主新材料未来可期?

第一财经 高远:感谢蔡总接受第一财经专访,在去年9月,光速光合在新材料领域细分赛道投了一家粘合材料方面的龙头企业普⼒通,投了它的A轮,目前这一赛道是否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赛道,它未来的市场前景怎样?它的技术特点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光速光合 蔡伟:因为普⼒通它做的是一个金属弹性体的界面材料,这是比较学术说法,如果通俗来讲,一端是金属,一端是弹性体,一个极硬,一个极软,如果用弹性模量来衡量,它们大概相差了五六个数量级,可以理解为在物理性质上一个1,一个是100万,所以相差非常大。让如此物理性质相差大的两种材料能够通过界面材料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发生剧烈震动时,它还不脱落,甚至在发生七八级地震的时候,它也不脱落,所以可以想象这个技术难度非常高。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当两个材料的性质相差非常大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通过中间体的材料来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得两个材料能够粘合在一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市场的刚需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地震的时候,地基都需要这样的减隔震的材料;另外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也需要减隔震材料,所以只是这一个细分的材料市场,它就有50亿的规模。

而在这一材料领域,国外的公司比如杜邦、洛德可能占95%的市场份额,而在国内普⼒通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在这个材料领域做出量产出货的公司,它去年的规模已经达到1.5亿。

二、突破国外70年技术壁垒 打破工业界和学界间的需求错配至关重要

第一财经 高远:像普⼒通它其实是终结了美国的洛德、杜邦公司长达70年的技术壁垒,你们是怎么发现了它,在投资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想过说可能会遇到的研发等各方面不成功的风险?

光速光合 蔡伟:如果研发不成功,这对新材料行业来说是个挑战。

普⼒通研发这个材料,实际上是得到了工业界的启发,有汽车界的朋友说“金属弹性体的粘接材料非常难做,国外只有极少数的巨头能做,国内找了一圈也找不到供应商。”有这种需求,就有很大的机会,普⼒通从2010年开始做这种材料的研发,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到现在才做到大规模量产出货。

这是由一个终端的客户提出的需求,所以对材料应用的边界条件是非常明确的,驱动力也很强烈,所以它可以更快的商业化。我们也知道有些高校研发一些发明或学术文章,即使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它要求的是新颖性、独创性,否则也无法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但是工业界要采用一种材料,要求的是性价比是否足够高,工艺的量产是不是能够更快地实现,更顺利地来做。所以工业界跟学界在目的上实际上是会有错配,我觉得这是个难点。

三、拿来主义与自主科技 哪个才是最优解?

第一财经 高远:我知道在一级市场当中,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他们会选那些过去比如给美国的洛德或者杜邦做代工的产品,当某一项技术知识产权到期后,他们会把这个产品重新做一些升级,然后注册一个新的品牌,他们可能更多会投这样的公司,你们投这种有自研技术的公司,我想知道这底层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光速光合 蔡伟:这两种发展企业的路径都有它成功的可能性。

但对我们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自研技术、没有IP的风险、同时已经到了市场需求的拐点。对投资机构来说是更容易下决定的,因为市场需求比较明显、成本也有优势、客户愿意用这样的产品。

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种模式我们都不排斥,但在普力通这个层面,我们认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又打破垄断、稀缺性足够高,而稀缺性是我们在看技术创业公司,特别是新材料创业公司非常重要的点。

四、新材料投资大火 机遇与风险并存

第一财经 高远:目前新材料这个领域,非常有确定性的投资机会的,大概是在哪几个赛道当中?它可能潜在的风险是什么?

光速光合 蔡伟: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新材料投资是这两年非常热的一个赛道,很多机构都纷纷在此布局,其实它的驱动力来自有二。

第一、大家知道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化支持它的材料公司,比如说中国在全世界有优势的像光伏、新能源汽车,实际上这个基础产业的壮大往往会带来一批新的材料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这个机会是等于是一个系统性的机会。

第二、你会发现现在下游产业很多是在创新,你可以看到新能源其实有很多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它实际上会产生一些瓶颈点,这个瓶颈点就会倒逼新材料公司进行革新。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

您刚才提到风险,第一、一个新材料从发现到最终商业化,可能真的要经历10年以上的时间,中间会经历很多的死亡谷,如果没有跨越出去的话,就可能倒在半路上,所以对投资来说,时间点的把握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技术和产品马上就投,你对下游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可能投完之后经历过的是黎明前漫长的黑暗。

第二、整个产业有数10万亿。但是你真正看到单一体量大的市场,往往是基础化工材料的市场,而这个材料市场你的竞争对手是杜邦、陶氏、巴斯夫,它是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是创业公司很难竞争的。

再往下的下游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初始大概只有10亿-20亿人民币,如果没有一个平台型的技术,想跑出一个大体量的公司是不容易的。我们的方法论其实坦白说主要是两个,一是在高beta行业抓高阿尔法公司;另外一个是找水下项目里面超高阿尔法的公司,高beta行业其实就是中国有优势的,在世界上有优势的这样的一些发展行业,包括光伏、电池、新能源汽车,因为他们有革新的诉求,所以就带动了需求快速的增长。

第二类在水下项目找超高阿尔法的公司,它可能一开始的市场不像第一个那么大,但是它的稀缺性足够强,没有几个能做,但如果你的技术壁垒足够高、你的技术延展性很好、你未来的上升空间是大。这种公司我们也是会果断布局。普力通其实是属于第二类公司。

五、钠离子电池元年 技术瓶颈被突破?

第一财经 高远:2023年被称为是钠离子电池的元年,光速光合也投了珈钠能源这家公司,他们在钠离子电池方面有很多年的技术积累,目前来讲,钠离子电池是否它的密度不够大,仍然是一个技术瓶颈,解决这个技术瓶颈有没有比较好的路径?

光速光合 蔡伟:您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对钠离子电池来说,我认为它的技术瓶颈是局限在它现在产业的生态还不够完善。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钠离子的电化学体系,取决于它的正极负极电极和隔膜,你会发现这里面其实每一块材料都有优化的空间,锂电池都已经优化了20年了,钠离子电池还需要时间去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钠电池确实有它天生的一些优势。

第一、它的正极材料非常易得,对于锂电池来说,我们知道中国并不是一个富锂的国家,它大多数的锂资源都储存在国外。当电池越来越越变成一个战略性资源的时候,钠离子电池其实对锂电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器和支持的作用。所以我们更看重的是说它在锂电池的整个为主流的产业链里,它能够占据10%或者30%这样的一个市场份额,这是我对钠电池的定位;

第二、它的价格成本非常有优势,您也注意到在碳酸锂现在价格下降到10万左右每吨,其实钠电池还是比锂电池便宜50%以上,所以低成本始终在未来的应用中有优势;

第三、其实钠电池在零下25度的时候,它依然可以保持工作,所以无疑也扩展了它的应用。

您刚才也提到它的能量密度偏低,这个确实是它的劣势。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创业公司,它也开发了专门针对于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的添加剂,它可以把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百分之二三十,这一下就让它有了跟锂电池去比较的一个本钱。另外我们看到巨头,包括宁德时代也在纷纷入场布局钠离子电池,而且应用端钠离子电池的小动力车已经上路了,在储能领域也开始应用了,我觉得整个生态都在逐渐地繁荣起来,我觉得对钠离子电池未来的应用会起到非常坚实的支持作用。

六、国企 阿里背景的投资人 选创业团队核心指标看什么?

第一财经 高远:您在国企工作过,也在像阿里这样的公司工作过,您现在做投资人,您的眼光有没有发生过变化?您看创业团队主要看哪几个维度的指标?

光速光合 蔡伟:你最开始可能更看重的这个人是不是足够强,他是不是有行业经验,以前可能看很多passion(热衷程度)、背景都非常重要。但如果只选一个指标的话,成长性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需要有很快的调整自己的能力,成长性思维意味着能知道自己的短板,能有意识的去补这个短板。

其实就有点像知行合一,成长性思维是知,快速学习能力是行,因为只有知没有行,到最后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结果,只有两者合一的时候,你的公司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创始人我们希望跟他长时间交朋友。不是见了一面就马上决定投资,你认识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你可能要看到他不同场景的反应,你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七、大厂PK创业公司 尚无定论的AI赛道

第一财经 高远:您过去在阿里的时候负责投资,做了达摩院跟平头哥的 AI领域投资,现在那么多的机构和创业公司都涌入到AI赛道的时候,您认为创业公司跟大厂的AI的小组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光速光合 蔡伟:你会发现有大厂的好处,因为他们有很大的资源、有很大的人力,但是创业公司目前也不逊色。

比如像智谱,它最近发布ChatGLM-4.0,它大致达到了ChatGPT4的90%的性能,这也充分体现了初创公司在追求技术领先性和产品差异化的努力。而且这部分可能未来不但是人才壁垒、产品壁垒还有资金的壁垒,因为像智谱它去年可能就融资了25亿人民币,一个初创公司如果再进入通用大模型的话,我觉得这个挑战还是非常大的。

再看第二层现在的AI智算中心,我们走的是高性能计算的路子,我们知道做一个比如说超1万张的GPU的网络来训练大模型,实际上你从网络层、计算层、存储层,怎么样分配资源,怎么样能够达到最好的效率,怎么样能够降低成本,这个都给硬件软件以及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的中间件,带来了新的机会。这里面其实即使大厂也没有完全覆盖,创业公司完全有机会。

再看最上面一层应用端。我们知道应用端有to C to B我觉得在to C端要承认的,大厂还是有它的优势的,因为它有天然的流量,所以你在to C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说就要找好差异化的优势,你要做一个产品大厂在短时间内不太容易模仿的,才能够比较好的生存下去,在做to B里面我觉得创业公司是有优势的。

另外对于一些可能关键性的行业,也不是每个行业都愿意让大厂来做他们to B的应用,觉得创业公司相对可能更中立、成本也更低,所以给了创业公司相应的机会。当然这些创业公司也更容易通过应用场景来采集到数据,通过数据再训练模型,最后形成一个很好的数据飞轮,产生很好的反馈的时候,你的壁垒也在不断地增加。我觉得这个维度可能会让创业公司找到一些跟大厂在竞争上不同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摄像:侯天一 李 威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