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郑功成: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给老百姓提供稳定清晰预期丨2024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4-01-24 21:41:41

作者:2024经济展望 ▪ 首席评论    责编:杨恺宁

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是老百姓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存在哪些现实问题,改革方向是什么?养老金制度改革如何推进?养老服务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接受了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专访。他认为,社会保障的改革深化,要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要提供稳定清晰的预期,这样人民对这个制度才有信心。
举报

2023年,我国人口总量连续第二年下降。2023年末,我国人口为140967万人,比2022年减少208万人,比2021年减少29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比21.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深,有人担心将来养老金不够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专访时表示,大可不必担心“将来领不到养老金”,我国的养老金并不“差钱”,而且养老金结余不是越多越好。

同理,我国基本医保基金也很“富裕”,累计结余4万多亿,但巨额的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保障水平还不高。他认为,深化改革的下一步应改个人账户。

1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郑功成表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层级的制度安排,各个地方的缴费水平不太一样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要全国统一,让制度走向公平。他期待,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最晚不要超过2030年。在他看来,未来社会保障改革要赢得满堂彩几乎不可能,深化改革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郑功成还强调,千万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养老金上,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应该像“精准扶贫”一样提高养老服务政策的精准度,给老人清晰稳定的预期。此外,健全养老保障,要综合考虑养老金、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这三大制度安排,要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兼顾并同步推进。

 

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

第一财经:展望2024年宏观经济,特别需要依赖内需,社会保障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是老百姓有安全感、敢于放心消费的一个重要基础。您怎么评估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水平、质量?

郑功成:应该说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养老保险覆盖的人数超过10亿人,领取养老金的将近3亿人,医保覆盖人数是13亿4000多万,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医保。短短的二三十年间能够做到这样,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但是在肯定社会保障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参保质量还不算太高。比如领养老金的人,一半以上是以居民的身份,领的是偏低的养老金。在医保中间,医保的水平较低一点的也是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这个人数也占到将近四分之三。此外,有些后顾之忧还没有解决。比如重大疾病,即便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如果有一个成员得了重大疾病,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安全网来讲,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把它织密织严,而且要促进它的公平性,真正把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全部化解,这是这个制度的目标。要提高制度的质量,进一步扩大它的覆盖面。

 

医保:现实问题与改革目标

第一财经:社保最大的两块,是医保和养老。以医保为例,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获得一个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

郑功成:应该说我们整个的卫生总费用在GDP中间占的比重还是偏低的,7%。OECD国家应该都在10%以上了。我特别希望到2035年,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卫生总费用希望能够占到GDP的10%左右,起码要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50%,总量还得要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现有的钱确实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效率。现在全国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到四万多亿,这是世界上最富的、最有钱的医保制度。因为医疗保险是强调“现收现付”的,大体上今年收多少钱,就支出多少钱,适当的有一点点结余就可以了。我们到国外去,不管是到德国还是日本、韩国,它能够留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可以了。够支付就行,因为不可能全国人民一夜之间全部得重病了。我们结余这么多钱,够全国人民可能是20个月的支付。很显然,这笔钱是结余得太多了。但是因为个人账户,其中一万多亿都是分散在每个人的口袋里,不可能统筹使用。这样一方面导致大量的钱闲置,另一方面生了大病又不能够有更好的保障。第二,统筹层次不高。四万多个亿的庞大基金分散在各统筹区,现在市级统筹还没有做到。它是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地区。由于这两个“先天性”的缺陷,导致这笔巨额的医保资金不能够有效率地使用。所以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改个人账户?最终改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没有生病的后顾之忧,那是改革的唯一目标,不是说为了损害有个人账户者的个人利益。

第一财经:所以您比较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互助?

郑功成:这是基本规律,靠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抵御呢?因为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生病,生多大的病,靠个体和家庭的自我保障是行不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大家都往这个池子里投入,池子里的资金能够化解所有人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到时候谁都不害怕生病,谁都不担心看病,这是我们医疗保障制度要达到的目标。

 

养老金制度改革如何推进?

第一财经:除了医保之外,另一个重头是养老。养老金,有三支柱。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从2022年底推出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有超过5000万人开立了个人养老账户。您怎么看待养老金第三支柱现在的发展状况?

郑功成:我特别不喜欢“三支柱”这个提法。我们提“多层次”。因为多支柱没有轻重,没有先后顺序,多层次是必须要有先后顺序的。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金,这是法定的、政府主导的,这才是我们所有老人最需要的。这个制度搞不好,就好像建高楼大厦,等于地基第一层就没建好,上边建得再好,也不能住人的,它是要倒塌的。法定养老金目前来讲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所以必然要影响到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第三层次个人养老金。我为什么谈这个呢?比方说机关事业单位老人的养老金替代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讲你很难指望他再需要一个个人养老金。养老金低的,现在50%以上领的是居民养老金,一个月一两百块钱,他哪有钱在这买个人养老金?我们就要搞好基本养老金,要让它走向公平。太高的,可能要适当调低一点,但是要把养老服务给补上去。太低的,要提高一点,养老金将来能够保证维持他老年基本生活。这才是我们整个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关键,成败取决于此。当基本养老金成熟、定型以后,我们就知道谁需要个人养老金,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如果基本养老金搞不好,再费再大的劲,二层、三层都不会有成效。第二层次,企业年金要更多地普惠。第三层次个人养老金,是为老年人改变他的经济来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目前它只是锦上添花。现在大家都把它解读成为就是需要“免税”(个人所得税)。但是我们想想看,中国有多少人在缴税(个人所得税)?6000万、7000万?我们的劳动力是七个多亿,所以10%的人都不到。考虑养老金,一定要把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三个层次放到一起来考量。出台税收减免政策的时候,一定要估量它是和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向的呢,还是相悖的呢?

第一财经: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有十亿多人,如何去充实它?

郑功成:要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全国来讲,我们不差钱了,现在人社部养老金结余是6万多亿,总账是结余。不仅如此,2000年建立的全国社保基金,这笔钱就是要用到老龄化高峰的时候,养老金收不抵支,要用它来弥补,这笔已经积累有两万多亿。大家去看看,这八九万亿在那里。为什么大家有这个感觉,好像觉得这个钱总不够。我们要有点风险意识,但是完全没有必要让老百姓恐慌。因为有典型的例子,像德国建立养老金制度130多年了,实行现收现付制,不要一分钱结余,也维持到现在,还在持续发展。德国人的人均寿命早已超过80岁,老龄化、高龄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能做到,我们怎么不能做到?所以很多人问我,是不是我们将来领不到养老金了?我说你大可不必担心。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定养老金制度崩溃过。即便将来遇到危机,把养老金的水平适当调低一点点都可能,但它不可能破产,不可能崩溃。对我国而言,养老金制度不是一个“差钱”的问题,不是一个养老基金结余得越多越好的问题。我们搞社保的不这么认为,基金结余或积累要恰如其分。因为现在结余的太多,就意味着现在缴费太多,是不是挤占了现在的消费资金呢?法定的养老保险基金在未来老龄化高峰的时候,支付得起,这就是一个最高目标。

第一财经:在这么大结余面前,对应的策略是什么?是否可以适当提高现有的养老待遇呢?还是由高补低进行内部调剂?

郑功成:结余这么多钱,但是有的地方还很困难,收不抵支。还是刚才谈的,它是地方承包责任制的后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十八大以来采取了几大步伐,一是建立中央的调剂基金制度,地方的统筹层次支持省级统筹,从前年又开始搞全国统筹制度安排,就是在往那个方向迈进。我希望它能迈得更快一些。

第一财经:在您的预期当中,什么时候能达到全国统筹的水平?

郑功成:应该是越快越好,但是我希望它最迟不要迟过2030年。因为只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才能说中国法定的养老金制度走向了成熟,走向了定型。没有做到,那就永远是在试验的状态,就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稳定的、清晰的预期。

第一财经:2030年这个时的判断,是您个人的期待,还是您认为实际上是有这种紧迫感的,这个紧迫感来自于哪里?

郑功成:必须要有紧迫感,因为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35年在二十大报告,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明确提出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那么养老金的服务,医保的服务是要全面建成的。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是2030年要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拿出了时间表,2030年要建成,养老金制度应不应该建成?我觉得它不应该滞后。此外,社会保障要有清晰的预期,这是老百姓的期望。有没有保障,当然至关重要。保障的水平越高,人民越欢迎。但是我也发现,哪怕现在水平不高,但是能够给人民提供清晰的预期,那也不得了。像2009年,给农民建养老金制度的时候就(每月)55块钱。但是这个制度一建立,所有的居民,尤其农村的老人,他的预期清晰了。那个时候我到很多地方搞调查,农村老人就说这个比养儿子可靠,因为政府担保,月月有的,又不损尊严。然后还记得,中国的发展,这个标准还是要不断提升的。你看,这就是一个信心,这就是一个预期。老人尽管说55块钱给我的生活带不来很大的提升,但是他就有安全感了。所以社会保障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能够提供预期。包括医保要改革深化。什么时候,我们告诉他们,2030年全面建成,不管你生什么大病,都不会导致你家庭灾难性的生活后果。大家吃完这个定心丸了,是不是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提升了呢?

第一财经:信心比黄金都重要。

郑功成:社会保障改革深化,一要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的问题,还有就是要提供稳定的、清晰的预期,这样人民才有信心,人民对这个制度才有信心。

第一财经: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社保缴纳的比例,缴纳的数额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最近大幅提高了社保最低缴费标准,从制度层面该怎么考虑?

郑功成: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它只能是国家层级的制度安排。各个地方的缴费水平不太一样,那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要把这个制度变成全国统一,那就是不管你是在深圳还是在哈尔滨,还是在西安,都应该按照同一个缴费的基数,同样的费率来缴。所有的地区都要改变原来地方承包制的路径,服从国家统一制度安排这个目标。第二层意思,要向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要有序地给大家清晰的预期。比方今年缴费低的地方提高一个点,或者缴费高的地方降低一点点,最终走向统一。应该要有一个过渡期,我希望它能平稳地走到我们那个目标。

第一财经: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社保缴费基数会越来越高,这个标准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

郑功成:应该说,在制度成熟的国家,这几乎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你所有的工资收入都作为你的缴费基数。大家按照统一的比例,工资涨了,缴费就涨了,工资低了,缴费就少了。但是在我们国家,地区的收入差距,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大,隐性收入和显性收入这个统计来讲也是并存的。像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它没有多少退休工人,就可以以很低的基数来缴费,缴很少的钱。深化改革一定是要打破现在的既得利益的格局,它一定是有损有益的。就是过去交的少的,现在可能要交的多一点。过去交的多的,要降低一点。这样我们这个制度才能走向统一,才能走向公平。所以未来的社会保障改革,我个人认为,要赢得满堂彩,几乎是不可能的。包括我们有些地区,过去占便宜占多一点点,现在它的代价要跟其他地方一样。过去有些地区收不抵支,因为人口结构老人太多了,负担太重了,它有可能会减轻。应该到国家的改革目标和大方向上来,朝着那个正确的目标走下去。最后我们所有人都要从中得益。

第一财经:2030年左右,当我们实现了全国统筹的时候,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多高?

郑功成:一般多层次的养老金,法定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可能在40%左右。像希腊曾经高到80%,所以最后就几近崩溃了。有40%、50%,这个替代率应该是较为理想的,就是它能够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然后再有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个人自选有一个补充,应该就不错了。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大家对于老年保障,千万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养老金上。还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如果一个老人的养老金很高,结果失能或者是处于高龄空巢境地,没有人照顾,社区的服务跟不上,老人的幸福感不因为养老金高而增加,他只会因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而降低。还有医疗保障,现在老年人最怕的是生大病,就是医疗保障要不断发展。第二,怕老了失能了,要人照顾,社会服务没有人,子女又不在身边。所以对于老年保障,一定要综合考虑这几大制度安排。养老金、养老服务、医疗保障、护理保险等,只有国家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都能兼顾,同时迈进,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质量才能得以确保。

第一财经:2023年您就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养老服务法的议案”,您希望通过这样的立法去明确什么?

郑功成:最近几年,我一直在两会领衔提出要制定《养老服务法》的议案,它的目的就是要强化政府的责任。第二个目的就是要给老年人以清晰的预期,稳定的预期。因为只有上升到法律的规范,大家才知道我有什么权利,政府主导的是哪些基本服务。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除了要加快立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养老服务政策的精准度。所以“精准扶贫”,它不光是可以应用在扶贫的领域,整个社会保障都要精准。对于老年人的群体,过去面向特困老人,面向五保户,那是一个简单的以年龄为依据的,就是满60岁了就享受待遇。但我们知道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快80了。60岁,他还很健康。所以我到有些敬老院去看,我看老人在里面很健康,那结果高龄的、失能的老人待在家里,这也是一个政策的精准度。所以希望政府兜底的那一块不能简单以年龄为依据,要以身体的失能状况为依据,那个才是衡量的标识。这样我们有限的资源才能够跟上去。当然还有一点,我们的调查也表明,有很多的老人也能付得起服务的费用,有很多老人的子女也蛮孝顺,但是对养老机构的服务不太信任。质量标准上不去,即便是有钱,他也不会消费。所以在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同时,怎么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让大家能够放心消费,目前来讲这也是一个重中之重。

 

编导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相关视频
04'04''

张晓强:中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远超预期,如何消化?丨2024经济展望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目标:2024年,实现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在《2024经济展望》专访中表示,按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规划,到2024年末,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将提前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规划》中“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绿电的建设速度远超预期,但大规模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如何就地消纳和有效外送是绿色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链中下游的智能电网、储能、运输和应用场景必须加快建设,要多措并举,将已经建好的大规模绿电充分地利用起来。

02-05 17:01
03'05''

近年养老金涨幅缘何收窄?专家这样分析

统计近年我国养老金上调幅度可以发现,2016年养老金上调约6.5%,2017年上调5.5%,2018年上调5%,2019年5%,2020年5%,2021年4.5%,2022年4%,2023年3.8%,涨幅呈现收窄的趋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专访时分析了影响养老金涨幅的几大因素。

02-01 11:01
01'24''

郑功成:未来社会保障改革要赢得满堂彩几乎不可能,深化改革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我国在2022年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24年1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采访时表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层级的制度安排,各个地方的缴费水平不太一样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要把这个制度变成全国统一,要深化改革,让制度走向公平。

02-01 11:01
01'41''

郑功成:养老保险基金不是结余越多越好,大可不必担心“将来领不到养老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采访时表示,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定养老金制度是崩溃掉的。法定养老金制度不可能破产,不可能崩溃,并且不是一个“差钱”的问题,养老金结余不是越多越好。

02-01 11:01
02'08''

郑功成:我们是世界上“最富”的医保制度,但应改革个人账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采访时表示,我国巨额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率的使用。他认为,深化改革的下一步应该改个人账户,改革的目的是化解所有人对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让“谁都不害怕生病,谁都不担心看病”。

02-01 11:0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