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宋敏:减碳必须要靠市场丨2024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4-01-26 16:54:15

作者:2024经济展望    责编:杨恺宁

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形成的内生性动力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能。然而,新旧交替时刻,千行百业转型能力层次不齐,错配局面尚未理顺。一些企业或不愿转,或转不动,然而不转必然会错过下一个发展周期。站在变局的当口,如何通过政策规制、市场化建设和消费需求驱动的有效结合,激发全社会转型的意愿和魄力,最终构建我国绿色化、数字化生态大格局?第一财经专访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
举报

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浪潮正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动力。 一方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重心之一。另一方面,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大关于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战略部署,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当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转型之路如何才能走通、走畅?如何通过政策规制、市场化建设和消费需求驱动的有效结合,激发全社会转型的意愿和魄力?第一财经专访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

宋敏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确实非常成功,但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到了当下阶段,确实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下去打造我们的绿水青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水青山”具有公共品和负外部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行”需要政策监管来推动。

谈及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宋敏指出,从央行货币政策到监管,再到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其实金融各个口都在推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现货市场。然而不足的是,我们还没有期货市场。他强调,减碳必须要靠市场,要发挥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引导全社会的减碳行动。

去年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喊话加强数实深度融合。数字和千行百业如何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对此,宋敏指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内生性增长,它不仅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具有高渗透性。这些共性因素凸显了政策和监管的重要性。硬件层面,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层面,首先要做好数据的确权,其次要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此外还要保证数据的流动。

 

2024年中国经济谨慎向好

第一财经:对于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您如何预测?

宋:我的整体判断还是谨慎向好。大家知道,2023年应该是比较艰难的一年,里头有很多原因,当然这跟国际环境、国内结构性转型,以及疫情的所谓“疤痕效应”都有关。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方面没有起到比较好的协调作用。政策力度不够大,有点像碎片式推出。所以比较谨慎乐观的就是政策方面,今年可能更多会关注非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致性。比如,去年中央政府发的万亿特别国债将在今年真正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方面也有降准降息的空间。

 

从经济学角度看“绿水青山”

第一财经:您曾经提到,绿色创新很多时候是需要监管驱动的。具体该如何驱动?

宋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需求。自然的需求其实需要政府来推动。为什么呢?因此它是一个公共品,绿水青山是我们大家都可以享受到的,但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机制让你来付费。另外,环境污染的成本是全社会承担的,这种我们叫负外部性。所以经济学角度,从公共品和负外部性这两个产品特征来看,我们还是需要政府参与和政府监管来推动整个社会向本来就应该走的方向去发展。

 

转型的成本必须要花 但是不能过急

第一财经:说到政策,它既有监管的功能,同时也有引导的作用,这是一个政策智慧运用的问题。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绿色转型领域政策制定和监管力度如何?

宋敏: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有一些不太有竞争力的企业可能就倒闭了,或者是转型了,但是这个成本是我们必须要花的。我们还是要考虑比较公正的转型,不能说太过急,让市场、让企业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应该更加科学有效。现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比如说传感器或是遥感等等,更加精确去判断企业的环境污染程度,然后要去分类治理。如果企业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没什么太多负面影响,像这些企业就不要再去打搅它了,就相当于是一个白名单制度。

 

衍生产品不是洪水猛兽 是可以控制风险的

第一财经: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支持企业转型的制度环境怎么样?

宋敏:目前从央行的货币政策到监管,然后到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其实金融的各个口都在推这个事情。我们知道,央行有相当于绿色的再贷款,是吧?如果你发绿色贷款,你可以到央行那里借贷更便宜的资金,这个就是中国的创举。其实这在发达国家央行政策里头都没有,他们都是总量政策,我们是结构性政策。另一方面,我们的现货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了,但我们没有期货市场是吧?所以这个是我们的弱点。我们虽然是现货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但流动性是不够的,衍生产品是没有的,价格发现的功能是比较少的。现在是环保部在管这个事情,它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是一个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有价格发现的功能,价格发现它会引导整个社会、企业,包括政府层面的减碳行为,而且风险管理功能也是在的。所以我觉得突破关键还是理念上的突破,衍生产品不是洪水猛兽,特别是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其实是可以控制风险的。

 

提高碳交易价格让人人都有可收益的碳账户

第一财经:政策引导方面,如何将点、线、面连接起来,助力企业顺利向绿色转变?

宋敏:这种从点、到线、到面,我觉得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怎么推动?我们提到说voluntary exchange,其实基于自愿相比行政监管,我认为是更有效的。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碳交易的价格慢慢上来。如果碳交易价格比较高了以后,我们个人就有碳账户,是吧?我减了多少碳,是可以卖出去的。理论上,当然这个钱不多,但是千千万万人都这么做的话,它就很大了是吧?最终,除了大棒以外,还要胡萝卜。他自己内生的这种机制,他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市场,而且他自己也很自豪是吧?我认为,减碳必须要靠市场,当然政府要推动一下,然后这个市场一旦起来,你减碳收益大的话,很多地方自然就有价值了。比如说,原来森林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竹林也没有价值的,现在发觉它可以都是碳汇了是吧?然后碳汇价格越高,不就是“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了,它本身什么都不做,它就会更有价值了。

 

数据的拥有权、使用权和应用权肯定要分开

第一财经:其实中央高层多次喊话,必须要加强数实的深度融合。国家数据局也表示要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研究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您如何看待数字和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宋敏:为什么我们要数据?其实有了数据以后就有了信息,有了信息以后就可以解决经济中很多问题。数据它不像土地,不像资本,不像劳动力,它具有内生的成长性,它可以重复使用。然后它有很高的渗透性,你用可以,我用也可以,然后通过数据将整个产业链打通。我认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首先就是要确权。这个数据到底属于谁的?所以,数据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和应用权肯定要分开的。我们叫做产权分置,你的权利、你的责任和利益应该是匹配的。然后有了权利以后就是交易,没有交易就不会有价值。虽然大家都在讲数据怎么定价,但这个东西是很难定价的。千行百业都不一样,同样的数据对你的价值和我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你愿意付的钱跟我付的钱不一样,所以定价一定是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的,因此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然后,流通和交易也是一样,一定要形成。否则的话,数据就形成了数据孤岛。静态化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动起来。

第一财经:如何看待央企、国企层面基于数字生态建设出现的大规模并购?

宋敏:央企、国企在带动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有基础逻辑的。因为很多央国企本身就居于链主,他们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能力。其次,他们也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也看了一些案例,比如说中粮和中粮储,典型的就是上下游关系。中粮是食品加工这一块,中粮储是上游,两者原来也是有联系的。现在通过数字手段,需求方是不是可以直接到上游?所以,定制化就会让双方的效率都提高。如果政府再推动一下,就可以形成更好的产业链。并且这个可能还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跨行业的连接。

 

编导:高漪宁

制片人:张媛

文章作者

相关视频
01'08''

吴晓求:面对市场爆雷 我们必须要靠严刑峻法去解决丨一手

在4月17日举行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市场上有一些“爆雷”的情况,有雷就表示规则有问题,这只能靠严刑峻法去解决。

38 04-17 13:06
00'41''

吴晓求:上市公司爆雷不能只是退市 必须要罚它个倾家荡产 才能让中国市场告别埋“雷”、“爆雷”丨一手

在4月17日举行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上市公司爆雷不能只是退市,必须要罚它个倾家荡产,才能让中国市场告别埋“雷”、爆“雷”。

51 04-17 13:06
00'50''

欧洲央行行长:欧美需在多边框架下谈判,各国不能够单枪匹马,必须要一起努力 | 一手

26 01-24 20:28
20'00''

对话赵锡军:如何走进“健康长牛”?丨2025经济展望

2024年9月24日,“王炸”政策出台,央行力挺股市,全面推出创新工具,向股市提供流动性,A股开始全面暴力反弹。短短6个交易日内,沪指上涨近千点,10月8日更是创出3.45万亿的单日成交天量记录。但此后,市场宽幅震荡,尤其2025年元旦前后,市场连续快速下跌,成交逐级萎缩。高波动,成为市场的显著内生特征!这种内生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打破高波动?A股何时能够走出“健康慢牛”?怎样能够“慢跌长涨”?本期节目对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试图从根本处消除上述困惑。

44 01-14 10:51
20'00''

专访刘尚希:财政金融协力,促进经济稳增长丨2025经济展望

展望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拉动经济?政策“组合拳”将如何出招?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有何进展?第一财经《2025经济展望》对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

179 01-13 14:4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