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既是“小饭碗”,也事关“大安全”丨来点财经范儿

第一财经2024-02-19 22:40:00

责编:杨恺宁

本期《来点财经范儿》邀请粮农科学家,种粮大户和农业科研人员三位嘉宾,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去了解新技术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并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关键词,帮助年轻人了解中国粮食供需的基本概念,在全球视野下建立粮食安全观念。三位嘉宾还将从各自经历出发,探讨年轻人如何从农业现代化中寻找到自己事业发展的机会,用力量和知识为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举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6.95亿吨,创历史新高,粮食年产量比1991年的4.35亿吨增长了50%。至此,我国已经连续20年实现粮食丰收。

年轻人投身粮食事业,有怎样的甘苦?又能在其中找到怎样的机会?为什么丰收20年还要强调粮食安全?背后有着怎样的决策考量?年轻人又能在其中找到怎样的机会?

本期《来点财经范儿》邀请粮农科学家,种粮大户和农业科研人员三位嘉宾,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去了解新技术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并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关键词,帮助年轻人了解中国粮食供需的基本概念,在全球视野下建立粮食安全观念。三位嘉宾还将从各自经历出发,探讨年轻人如何从农业现代化中寻找到自己事业发展的机会,用力量和知识为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本期节目嘉宾

卢宝荣

复旦大学希德学院院长 教授 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中国科学家

陈建宇

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山区人大代表

孙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博士

 

 

农业现代化

年轻人可以有什么作为?

在孙滨博士看来,作为一份事业,现代农业是可以脚踏实地的,也是可以仰望星空的。而这个认知,她并不是一直有的。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觉得从事农业生产很辛苦,她希望通过读书让自己走上和父辈不一样的道路。随着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她最终还是选择现在这份和农业、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工作,并乐在其中。

而陈建宇选择做农业就是为了继承父母的事业。他一直记着父亲的一句话,要把他们的品牌大米“打出去”。在他的努力和成绩的感召下,他身边的很多年轻人也已经投身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领域中了。陈建宇说,年轻人要改变对农业的传统印象,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很高,虽然还是很辛苦,但是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劳动环境已经大大提高和改善了。

卢宝荣教授很支持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领域,他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认知中,觉得从事农业是很辛苦的。实际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换,农业领域里充满着未来和希望。“农业领域是一个大百科全书,你要自己去亲自领会,你就能够翻到你喜欢的那一页。农业领域将会有很大的空间去让年轻人施展他们的才华。”

 

 

我们的粮食够吃吗?

丰收20年,为什么还要强调粮食安全?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了6.95亿吨,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20年粮食丰收。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把粮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呢?

作为一位经营着三万多亩耕地的大农户,陈建宇认为目前我国的粮食是够吃的。如今的农业生产已经运用了很多科技手段,从种子到耕种,再到收割、出米,每个环节都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亩产量。陈建宇认为,正是把农业生产和农科技术充分结合,我们国家才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连续丰收。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孙滨博士也认为我国的粮食是够吃的。她和她的同事在良种配良法的新技术上有不少的突破,新种子在抗虫、抗病和抗极端环境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她介绍说,这些年,我国的农科人员在丰产的基础上已经研制出了更好的种子品种,不仅能让市民吃得健康,还能满足一些特殊消费人群的需求。

卢宝荣教授是复旦大学希德学院院长,他也是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中国科学家。他认为,就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来说,肯定是够吃的。但是也要居安思危。“如果只考虑米面,那我国的粮食早就够吃了,目前的产量更是无忧的。但是如果考虑到我们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以蛋白质为基础的膳食结构的现状的话,我们是存在一些潜在不够的”。卢教授认为,这些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在细分领域,比如大豆、玉米的产量和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二是很多粮食种子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第三,国际主要产粮区的地区冲突给粮食进口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大丰收,也要认清这背后的潜在隐患,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连续丰产20年后的今天,还是要强调重视粮食安全的原因所在。

 

 

保障粮食安全

我们在积极行动

“种质资源直接决定着种子品种优良性的高度,决定着粮食丰产的关键”,孙滨认为,目前,我国的粮食种子品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让我国粮食主要品种的亩产量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像孙滨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研制优秀的种质资源,让我们的粮食种子在高产、抗病虫和抗环境胁迫性上有更好的品性。

孙滨博士说,在研制优良粮食品种的道路上并不轻松,一方面是研制周期很长,一次试制往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研制过程中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流程中只要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就会全盘皆输,重新再来。研制出来之后,要进行试种,看看新品种是否适应大面积种植;还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看是不是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如她所言,“科研就是在失败当中不断地跌倒再爬起来,然后可能再会跌倒,就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直到成功。”

种粮大户陈建宇对于农科工作者的艰辛有深切体会,他坦诚,种子就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农业的现代化是保障粮食丰产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环。除了在良种方面的投入,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他们都已经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自动化植保、无人机收割、大数据分析等等。作为现代化的农业企业经营者,他深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此他们做了很大投入,但仍然不可避免“看天吃饭”的挑战。

卢宝荣教授说,保障粮食安全除了粮食生产链上各个参与者的努力外,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保证种粮户的利益,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在良种研制和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的培训方面下大力气,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

对于国家提出的“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陈建宇说,他们主要是在提升经营规模,降低单位产量成本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来响应。孙博士对这个则认为,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帮助我们研发出好的品种,再研发出配套的栽培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卢宝荣教授指出,这个战略的关键点在“藏”字上,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比如研制出可以一年种两季甚至种三季的良种;还要在现有的科技手段基础上,挖掘新的能够提高产量,保证质量,抗胁迫的好技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证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也是关乎到每一个人。三位嘉宾一致认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理解现代农业,投身现代农业,更好地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把我们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更多内容请锁定2月19日22点40分东方卫视《来点财经范儿》,第一财经2月24日22点播出,百视通IPTV云财经/OTT一元财经可同步收看。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