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外资展商们都带来了哪些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伴随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企业是如何深度参与中国市场竞争,又是如何发挥自身特长,进一步挖掘中国本土创新潜力的?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首席评论》节目组在进博会上进行了走访。
展商关键词: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弢:西门子医疗是进博会老朋友了,是七届的“全勤生”。今年带来了20款全球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有10款都是首发首展。比如人工智能旗舰心血管超声系统,这款超声最大亮点是它超强的人工智能AI的计算算法和能力。因为它是基于一个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的图像数据库,我们有20亿张的心血管的图像图谱。它可以让超声的医生不再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同时,还有结合了这个超声的四维心腔内的导管,可以通过股静脉进入到心脏内部。整个过程不用全麻,以前做的超声,心超可能还要全麻。同时最大的亮点是探头可以直接到心腔内部。它就像心脏里面长了一双眼睛,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一些心脏的二尖瓣、三尖瓣的病变。这种病变在普通的超声诊断里是很难检查得到的。所以这两个产品的结合使用,未来对特别是一些结构性心脏病开展了全新的介入术式。
不二越(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兵:不二越在中国已经耕耘20年了,这是我们第七次参加进博会。这次还是一如既往地带来了新产品,主要是制造业。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行业、机加工行业、环境、环保、节能,以及自动化、以机换人等行业里,把最新的产品带过来。在自动化行业,我们这次推出了刚刚在日本发售的一款叫做有预判功能的安全机器人。全球现在只有不二越是首发,而且它颠覆了行业里协作机器人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旁边这台机器人是现在市场上比较普遍的“协作机器人”。它的速度比较慢,因为它要对人安全。当人碰到它的时候,这个机器人会自动停止,防止伤到人。停机以后系统会报警,需要人工去把报警解除,机器人才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这是现有市场上协作机器人一个最大的课题——保证安全就保证不了效率。此次我们带来的新款机器人,已经把这些课题从根本上进行了解决。机器人可以实现不会撞到人,人也可以在这样距离的环境之内工作,而且不需要工程师单独把它的报警解除也会停下来。而当人离开它,到了安全范围的时候,它就会自己重新启动,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华南事业群商务事业部总经理吕伟:本次进博会,海克斯康带了众多新产品、新技术方案来第三次参展。重点展示了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这三个行业。目前市面上来讲,95%的飞机、90%的汽车制造都应用到海克斯康的技术。以航空叶盘为例,展示了从仿真设计、生产制造到检测的全流程。此外,有全新的产品基于AI技术赋能智能制造行业,进行全球首发。对新能源汽车,也展示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完整的产业方案流程,另外一个单元在智慧城市。原来讲“海克斯康在中国”,现在我们要讲“中国的海克斯康”,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现在你看到的这款机械臂搭配的是我们最新的一个传感器,我们推出的一款全自动测量设备。以往检测一个像现在的乳白车身,可能要花差不多两到三天的时间,而通过现在这种非接触测量方式,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实现全面的检测。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古月:今年是施耐德电气第七次参加进博会。我们今年的展区基本上分为两大板块,在中轴线的左侧是工业自动化板块,讲述未来工业的故事,在中轴线右侧是能源管理板块,围绕源网荷储的全场景解决方案部署我们的技术力量。比如,从去年开始,随着AI的大爆发,全球各地都在大量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不光是数量在增长,实际算力也在暴增。这对冷却或者空调制冷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们为数据中心全新研发了一款冷却方案,是一个智能冷却。它会随着算力,随着用电能耗的高低来进行有效的调节,能够帮助数据中心在通常的计算阶段和在训练阶段都能够有效地实现它制冷方面的维护。本次进博会,我们在发布自己产品的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邀请了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在这里布展。施耐德电气从两年前开始了全球的影响力创造者行动。我们要联合我们的上游供应商,联合下游,联合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共同来创造影响力。
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销售总监侯世俊:蔡司集团是连续第七次参加进博会。这次蔡司结合四大战略业务部门,带来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以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为例,我们带来了比较热点的新能源汽车、电子、医疗、能源四个板块的解决方案。大家都知道,现在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强调汽车的表现,但更加强调的是汽车的安全。以动力电池为例,蔡司提供从原材料到电池成品的在线、线边,包括实验室的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检测,来确保电池的安全,也确保新能源汽车真正能够实现高品质、高质量。
让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既是展商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有不少参展企业直接用新质生产力作为本次参展的主题。而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追求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生产,带给人们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今年进博会和往年相比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新”。这个“新”重点就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不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会,而且给更多的外国企业带来了机会,给更多的国家参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所以进博会上,可以看到从大飞机到人工智能,到机器人,到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到消费、家居、养老等各个领域的新技术的应用。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丰富的场景。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我们开放创新能力的提升,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再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角度上说,外资企业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个方面和以往不同的是,在原先的价值链低端、中端上的合作逐渐跃升在更高端的合作,从原先产品方面的合作延伸到服务领域的合作,牵引着更多的创新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推出更多适合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创新产品,给海外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市场转型升级,外资如何深度参与竞争?
进博会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每年都有不少新变化、新进展。与之相伴的,中国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些企业是如何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当中,化变化为发展动力?在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背后,企业做了哪些努力?
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销售总监侯世俊:应该说现在中国各个行业的竞争都在加剧,在我们所在的工业解决领域不光有国外的竞争品牌,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竞争品牌。其实客户对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对于响应的及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结合中国客户的诉求,提供越来越多本地化的解决方案,来更高效、更快速地响应客户的诉求。发挥德国企业高品质的优势,但同时提供本地化的解决方案,这两点必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服务好本地的客户。
不二越(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兵:我们会比较贴近终端用户,有一些针对中国市场专门的产品开发,结合全球发售的产品一起提供给客户。既有标准的,也有量身定制的,尽量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我们依旧会扎根在中国市场。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中国市场还是无穷大,中国的供应链非常齐全,而且中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只是看你的技术能不能到位,能不能被这个市场接受。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古月:中国市场确实发展非常迅速,有两大动向——低碳化和数字化,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往这个方向去迈进。我们也很愿意拥抱这样的趋势,很多的研发方向,包括硬件产品、软件产品、全面解决方案,都围绕着这两大方向去帮助我们的客户能够更快更好地抓住机遇。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一方面我们讲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市场也在面临着转型升级,就是中国的产品结构在升级,消费结构在升级,市场结构也在升级。所以外资企业、外国商品和外国商家在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过程当中,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我想这是未来我们在参与全球市场当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就要适应中国市场这种变化,一方面推出更多的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提升产品和技术的含量,第三方面要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响应,来适应这种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
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本土创新潜能
不仅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坚持创新也是企业多次谈到的关键词。它们正在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加大对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并发掘来自中国本土的创新潜能。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弢:在新质生产力的倡导下,医院最近几年最大的需求或者整个医疗环境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对创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了。所以我们看到国家推了很多一些通过政策也好,通过激励措施,都是希望医疗机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包括希望本土企业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西门子医疗未来希望的是我们的创新不仅仅是自己的创新,更着眼打造的是在本土创新生态环境的构建。2021年9月,我们有一个上海创新中心刚刚成立。这里有非常前沿的产品,包括人工智能算法等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让他们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他们的试验和临床测试。在过去三年,其实我们已经跟100多家的初创企业建立了合作,其中有多家初创公司得到了我们1.6亿元的投资。另外一方面,希望利用这样的平台,跟医疗机构做紧密的科研合作,把医疗机构的想法在我们的平台上变成产品、商业化,更好地推动医工创新临床的转化。同时,通过产学研医投,链接各方资源,甚至链接国际上的资源,能够构建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生态,更好地助力于本土创新的发展。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华南事业群商务事业部总经理吕伟:海克斯康应该说进入中国20年来,我们从2000年的产值到现在2023年底,产值20多年翻了55倍。目前,海克斯康大中华区的产值已经占到集团的三分之一,比例越来越高,而海克斯康集团也对中国越来越重视。集团很多先进技术,比如核心软件以及一些核心技术,已经在向中国转移。比如,我们有200多款软件,其中有108款软件的源代码已经拿到中国,正在进行本地化的落地。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古月:施耐德电气一直秉承着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中心策略,中国中心是多中心的很重要一环。我们已经在五个城市布局了研发中心,覆盖了所有的业务区段。现在在国内已经有超过2000名的研发工程师,有了超过3000个技术专利。而中国中心的创新更多就是本土化的创新,我们所谓的中国中心并不是说在中国只为中国的用户或者是中国的使用场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全球的研发中心只在中国,服务于全球的产业、全球的客户。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我们是全球集团以内的第二大市场,而且也在持续增长过程当中。我们的态度持续不变,依然持续投入中国。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在中国的环境之下,我们更多创新能力的输出,是这几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也把中国不仅作为生产基地,也是作为一个创意和品牌产生的基地,一个研发和技术提升的基地。我想这个方面,未来的合作空间会越来越大。进博会,我们是以进口为主,鼓励国外商品的采购,实际上在国外服务和进口的采购过程当中,我们不只是在采购商品和服务,背后它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其实通过进口对我们自身的企业发展、市场优化,都有积极推动作用。不仅满足我们需求,同时也在提升我们的产业。反过来说,在扩大进口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当中,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中国品牌了解海外市场和海外企业也提供了一个通道。为下一步中国企业、中国服务出海、中国品牌的树立,进博会也是一个重要窗口。这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在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背景下,不断凝结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价值链中更紧密的关系,来推动全球化和促进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