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税“风暴”下:中国外贸如何“险”中寻机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4-11-28 12:54:05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施宇楠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2%。中国的出口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出海有哪些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外贸企业如何应对海外加征关税等影响?临近年末,明年外贸如何发挥作用?第一财经《首席评论》邀请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苏庆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做客演播室,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举报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2%。中国的出口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出海有哪些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外贸企业如何应对海外加征关税等影响?临近年末,明年外贸如何发挥作用?第一财经《首席评论》邀请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苏庆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做客演播室,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调研外贸企业,有哪些发现?

第一财经:最近一段时间对外贸行业调研有哪些发现?

石永红:我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我们有一万多家的会员企业。今年10月份第136届广交会,我们对1000多家参展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包括组织企业的座谈、调研问卷、企业现场走访。1到10月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了6.9%的增速,高于全国外贸5.1%增速的1.8个百分点,所以机电产品成了拉动全国外贸出口的一个主要力量。机电产品现在占了外贸出口的近60%。我们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于今年的出口非常有信心,大家在手订单也比较充足,全年实现机电产品出口预期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第一财经:机电具体包括哪些种类?

石永红:机电产品包括两大类,一个是机械设备,另一个是电子产品。形象地讲,像天上3万公里的卫星,到飞机,到地上的汽车、火车、轮船,这是大的产品。小的产品包括手机、芯片、家电,这都属于机电产品。它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所以机电产品是中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拉动力。

刘英:我来自人大重阳,我调研的大趋势,相比疫情之前,企业走出去的力度非常大,企业可能在疫情之前对走出去,包括地方政府对走出去,觉得我好不容易培养一个“金宝宝”,怎么舍得让他走出去?对当地就业,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有哪些好的帮助?最近一两年的调研,我发现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要支持企业走出去。

苏庆义:我们调研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比如说现状和趋势方面,我们发现在去年,也就是2023年,确实会有一个爆发式的企业出海,或者去其他国家投资。疫情放开后,人员流动也是变得比较方便了,企业相当于在去年一年把以前好几年的“外迁”或者出海出去了,可能就会从数据上来讲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当然从趋势来讲,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确实是发现当地政府会有一个利用比如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机遇来发展产业,在政策方面有一些优惠。而且当地确实有一些劳动力之类相比中国来讲有一些优势的地方。 但确实,我们也发现了当地的一些劣势,比如说物流或者运输成本明显是比较高的,而且也有缺电的情况。中国的基本面还是非常好的,就是中国的综合生产成本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包括我们东部的一些县城也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即便是东部的一些发达省份也看到了在省内有一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往一些成本较低的地方去转移。所以我们觉得,总的来讲,未来会形成“中国+N”的一个制造业工厂模式。中国的地位还是比较强,其他国家确实也会承接一部分产业。从对策来讲,我们还是应该以开放、自信的心态看待产业的外迁或者企业的出海。主要是要练好内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有一些机遇,比如我们中间品的出口。中间品出口占我们出口的份额明显这几年是上升的。

如何评估特朗普所谓征收60%关税影响?

第一财经:今年整体的外贸数据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亮眼,但是明年会怎么样?11月初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政策主张当中就说到了,要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关税。最新的是,特朗普11月25日称,将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他正式上任之后,对中美之间的贸易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石永红:美国是中国机电产品的第一大市场,目前仍然是第一大市场,自从特朗普上一届加征了25%的关税以后,我们机电产品有60%的对美出口受到了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企业开始加快了向海外的转移,或者说刚才讲的出海,到海外去生产。为什么呢?我问了企业,你为什么要到印度或者到越南、到印尼去生产呢?到墨西哥生产呢?他说到那儿生产,成本比中国要高10%到15%,但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有25%的关税,他到那儿没有关税,所以还有10%的空间可以赚。所以,企业这种动作在加快。如果明年征到60%的话,企业出海的压力会更加大。

刘英:特朗普收这个税,他希望未来十年时间收到4.5万亿美元的关税,他要的是这个钱,他能不能收到?他希望收到这个钱可以补他的所谓联邦政府的债务。他目前已经超过35万亿的债务,每年四五千亿美元的税能够弥补吗?真正收60%的关税,企业还会跟他做生意吗?企业会转向,会做大量的替代,或者到一些比如跟美国签了自贸区的国家,越南、墨西哥、摩洛哥这些国家。跟美国签了自贸区,我在那儿投资设厂,出口到美国,零关税。这张图其实是中美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实际上差不多43%左右的规模,我们的贸易才22%、23%的规模。也就是说,中美之间的贸易是有巨大潜力的。第二张图,从1985年到现在的中美贸易的进出口额和逆差额,实际上之前特朗普打这个“贸易战”的理由就是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太大,实际上贸易逆差不降反增,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他打输了。这张图,实际上我刚才提到的,他如果加征高关税,会进一步推升美国的通胀,这一张其实是中美GDP数值,从1978年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那就是说,中美实际上是在逼近,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他认为你赶超速度太快了,我要采取各种办法。特朗普为什么要收你这么高的关税?其实拜登、小布什,之前的包括奥巴马,他都希望所谓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目的就是收你这么高的关税,你受不了了,到我这儿来投资。只要不是高技术高科技的,那我们也不妨,比如汽车玻璃,接近终端用户,三大汽车厂,汽车玻璃就在你那儿生产,在那儿复制一个小工厂就可以了。他也是希望吸引所谓中国制造业大国到那儿去投资,而不是说到墨西哥建厂,到越南建厂,然后出口给我,他可能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动他“铁锈地带”所谓的就业等一系列方面,拉动他的选民。我们不只是说要跟他谈判,那要不要我们对等地加征关税?我认为,包括跨境的并购重组,包括跨境的投资,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工具是可以去应对的。我们的产业和企业其实是可以到一些自贸区布局的。包括摩洛哥大使来分享,他也提到他们有56个自贸区,那我们到他那儿生产,他们那儿离西班牙只有14海里,我们是可以利用这种自贸区、零关税再进一步去出口的。

苏庆义:特朗普,根据我们的预判,他不太可能对所有国家都加征关税。因为他虽然竞选期间讲到了可能对其他所有的国家都要加征10%或者20%的关税。但这样的话,对美国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但是,他确实可能会对一些国家加征关税,特别是对我们中国加征关税。加征关税的方式,一个是可能还是基于301框架下,对我们额外加征关税。另外一个可能是通过取消我们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相当于取消我们的最惠国待遇。这确实都是有可能的。另外,他确实可能是有一个分阶段加征关税的情况,当然确实也有可能一次性地加征关税。我们也有一个国际贸易政策模拟团队,美国对我们加征60%的关税,大概会使我们的货物出口减少12%左右,但也会让美国有一个外贸的下降,比如说美国的出口也会下降7%,所以确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从微观的调研来讲,在原来的2018年、2019年那一轮加征关税中,我们也对企业做了一些了解。调研发现,确实有的企业是全部地承担了这么一个关税。但也有企业是让美方,比如说美国的采购方或者消费者承担了这么一个关税。所以中国企业承担的关税从0到100%不等。比如说对于一些板式家具行业,因为美国那边物价前几年比较高,中国企业原来出口到美国,利润还是不错的。加征了比如25%的关税,那中国的企业可能就全部承担了这么一个关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利可图的。但也有一些行业,比如建材行业,我们了解到,大概三分之一中国企业承担,三分之一美国的采购方承担,三分之一是美国的消费者承担。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这就涉及到比如说美国那边找不到替代的进口方了,那中国的企业是让美方全部承担了关税,有一些像降噪耳机,我们了解到那么一个产品,美国找不到替代方。所以对中国来讲,最终还是尽可能地让美方那边承担这么一个关税。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企业的出海,企业也在试图开拓新的市场,从外贸转内贸也是一个方向。

第一财经:特朗普上台之后,机电也会面临到关税的问题,企业都是如何来应对的?

石永红:特朗普加征关税以后,特别是去年以来,美欧推行的这种现在叫“去风险”,“去风险”就是要求美国的供应商要多元化采购或者多元化来源,现在很多美国供应商跟中国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在海外有生产,它才会给你下订单。所以现在企业这种压力非常大,所以就是说经济的因素现在退到了第二位,安全的因素或者政治的因素成了企业加快海外转移的一个主动驱动力。而且这两年加快了转移,我们在海外调研,我们去越南调研,咱们在越南的经济合作区,说现在合作区的企业已经饱满了,再来已经没有地方了。越南的投资局长说去年他感觉到中国在越南的一个投资浪潮,他感觉到这个浪潮来了。现在周边国家充分感觉到中国企业开始大批量地走出去。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国际贸易的摩擦,国外对我们的“去风险”,或者是国外的这种多元化采购,使我们企业不得不在海外进行设厂,而且在海外的生产成本是比国内目前还是高的,但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还是必须到海外设厂。企业怎么办?一个就是加大在海外的生产,第二就是开拓多元化的市场。中间品的出口现在成为我们出口的主要增长动力,中间产品的出口已经占了机电产品出口的44%了,特别是对越南,对印度,对马来西亚,对印尼,包括对墨西哥,去年中间产品出口都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是我们企业面对当前的这种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格局,加快了全球的布局。

欧盟已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前景如何?

第一财经:今年前9个月,欧盟是中国电动汽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但是,从10月3日开始,欧盟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5年的正式的反补贴关税,最高的比例可以达到35.3%。在与欧方的磋商中,中国机电商会是中方唯一行业谈判代表,您是参与这个谈判的。从您谈判的过程当中,还有您现在掌握的一些企业情况来说的话,怎么来应对这样的一个情况?

石永红:汽车作为中国“新三样”的一个代表,应该说从2021年异军突起。2021年,我们汽车出口突破了100万辆,达到了200万辆,一年增加了100万辆。今年1到10月份,我看到海关的统计,1到10月份,汽车出口量已经528万辆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了。所以中国的汽车出口这三四年突飞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外的说轻点是忧虑,说严重点是一种恐惧。特别是这里头电动汽车占出口大概有三分之一,而且增速大大高于传统的燃油车。关键的问题就是电动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欧洲,或者说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强国地区。而且我们的电动汽车这种竞争力目前是全球最强的,但实际上我们在欧洲的份额是非常低的。经过这几年的出口,中国产品只占了它8%的电动车份额,原来比较低,可能1%、2%,到8%看起来增长很快,但实际上总的份额是不高的。但因为欧洲感觉到中国强烈的这种竞争优势,从去年10月份,欧盟的主席主动地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他认为中国电动汽车这种竞争优势是因为政府大量的补贴。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我们完整的国内产业链,来自于特别激烈的国内的市场竞争。当然也因为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使他们不断技术创新、进步,给我们的电动汽车带来了全球的竞争优势。现在我们的电动汽车竞争力完全不是靠补贴的。但是欧盟认为我们有补贴的,在没有国内产业主动提出的情况下,自主发起了反补贴调查。最后做出了最高35%,平均20%的税率。从10月30日以后他们已经开始按照他的反补贴法律规定征税了,但是他的仲裁报告里承诺,征税归征税,价格承诺接着可以继续谈,如果最终达成协议的话,可以不征税,可以进行以价格承诺的方式对他出口。

2025年外贸将如何拉动经济?

第一财经:从今年的外贸数据来看,整体来说在经济当中表现是非常亮眼的。那明年会对我们经济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刘英:美国在我们的对外贸易里面,只占11.1%,伴随着特朗普的高关税,还会进一步降低。那也就是说90%是稳定的增长的这一部分出口。那10%即使是稍微放缓,甚至因为他加征关税减弱,也是可控的,大盘是稳定的。另外一个方面,我认为还要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全球布局。这个全球布局,小的企业可以采取抱团出海的方式,大的企业一定要有大的战略来全球布局。还有一个方面,走出去还更多需要标准走出去

苏庆义:外贸除了讲到的要出海、开拓新的市场,还是要转变思路。比如说内外贸一体化的改革,还是政府要努力去做,让企业不出海,也不会出局。我们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讲“不出海就出局”,企业不出海也不会出局,那就做这个内外贸一体化。中国不光要生产,确实还要有相应的消费能力。确实也要扩大内需,出口其实最终是为了进口。最早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讲,出口是为了创汇。它是要进口机器设备,是为了发展。现在进口,也是为了我们能够享受到国外的一些国内没有的产品,这个思路确实也要转变。

本期节目

编导、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文章作者

相关视频
03'03''

专家:银发经济绝不是再造一批富翁,需要公共福利深度介入丨首席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提到,要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银发经济如何发展?在第一财经《破浪前行-调研中国经济新动向》系列直播第五期《如何从“养老”到“享老”再到“创享老年”?》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221 2024-12-16 10:54
02'30''

王振耀:中国家文化使得“9073”养老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实际,99%的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丨首席评论

18 2024-12-16 10:55
02'03''

王振耀:在居家养老服务上,需要给居委会赋能让其发挥更大作用丨首席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提到,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认为,在养老服务上,应该让居委会发挥更多功能,给居委会赋能,发挥协调甄别的作用。他在第一财经《破浪前行-调研中国经济新动向》系列直播第五期《如何从“养老”到“享老”再到“创享老年”?》中分享了他的观点。

18 2024-12-16 10:57
02'15''

党俊武:养老服务不能只盯着老人,要以社区为主战场,以家庭为基本对象,出台社区综合服务的顶层设计丨首席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提到,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认为,社区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财政投入应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他认为,真正要解决老年人的问题和小孩的问题,要以社区为主战场,以家庭为基本对象,打造社区的综合服务体系,并出台相应的顶层设计。他在第一财经《破浪前行-调研中国经济新动向》系列直播第五期《如何从“养老”到“享老”再到“创享老年”?》中分享了他的观点。

20 2024-12-16 10:58
20'00''

促消费、振内需,如何开出“药方”?丨首席评论

提振有效需求仍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施力的重点之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 今年10月以来,传统消费旺季到来,叠加促消费政策不断落地见效,消费增速实现了超预期的回升。与此同时,“谨慎支出”、重视“性价比”也是当下消费者新常态。理性消费背后对产业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如何破局?如何让消费者“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2025年要扩大内需,如何开出“药方”?《首席评论》邀请到《第一财经》杂志总编辑赵嘉、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做客演播室,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155 2024-12-09 11:0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