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速递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两会“数新风”:商业航天撬动万亿级市场 如何把握“航天强国”的关键机遇?

第一财经2025-03-07 15:22:39

作者:下午市场零距离    责编:张慜恺

举报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商业航天便是其中的关键领域。从政策支持到技术突破,从产业链完善到市场需求释放,商业航天的发展路径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如何能撬动万亿级市场?在建设 “航天强国” 的征程中,又存在着哪些关键机遇呢?《两会“数新风”》系列节目,邀请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陆石投资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邓钊,一起解读最新政策导向,探寻商业航天背后的万亿级财富密码 。

 

问题1、商业航天连续两年都被写入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也是首次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这背后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林宝军:大家都知道我国在航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空间站,比如说嫦娥,我们月球采样回来,北斗三号实现全球组网了,现在产值已经达到了五千多亿。现在把商业航天又提起来确实是很重要的,它将给我们航天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对惯性的航天模式会产生更大的作用,带动整个航天行业更好地发展。其实包括市场经济的引入,一定会使得我们航天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在创造新的生产力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邓钊:其实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这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而且目前也应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航天的非常强势的地位。中国的商业航天是大概从2014、2015年开始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2023年年底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非常振奋。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多地提到"培育"这个产业。今年用的词是"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年以来行业的快速发展。我相信后面可能会有更多重磅政策来支持这个行业。

 

问题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一个提法是"安全健康发展"。如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好技术创新和安全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呢?

林宝军: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我们做北斗三号的时候,我们遇到了160多项关键技术,大概70%是新技术。但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讲,我当时是从神舟调到上海来做北斗,新技术接近百分之百。我当时提出一个观点,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按照传统观点,航天的新技术不能超过30%,从系统工程角度来讲,如果新技术超过30%就认为不可控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原则。但我当时提出的观点是: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要用靠谱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但在使用新技术做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用成熟的工艺和成熟的产品。比如一个螺丝钉,不需要新设计新加工,买个现成的螺丝钉就可以了。同时把实验做透,这样就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北斗的实验结果表明,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我们恰恰解决了买不来、学不来、绕不过去的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在天上表现得非常好。即使出现了一些小毛病,新技术都没有产生问题,反而那些老掉牙的技术有时会出现问题。所以说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这对商业航天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邓钊:首先,商业航天的发展,我觉得任何行业的发展安全都是非常关键的,可能这是第一要务。但是安全不等于不能出问题,尤其是对于新兴事物、新兴行业,只是说我们出的问题是否可控,出问题之后是否能有预案和措施。所以我觉得对商业航天这个领域有一些安全监管是必要的。但是这个行业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期发展的阶段,而且是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更多的可能需要对行业的包容、理解以及支持和呵护。所以我觉得安全监管安全肯定要放在第一位,但也要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平衡。

 

问题3、新技术如何赋能商业航天,比如AI、大数据、大模型等,这些技术如何改变商业航天的研发、运营和管理呢?

邓钊:我觉得首先在研发和管理阶段,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包括AI的发展,更多地能提升研发的效率,而且能提升研发的成功率。在整个火箭或卫星的制造过程中,原本就有仿真和计算的专业。它实际上是在把很多生产过程和实验过程前置到研发和设计阶段。如果AI发展得足够好,其实会大大提升这个阶段的成功率和效率。

 

林宝军:这些新技术,包括新视野的拓展,有利于我们航天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应当利用民用的大批量产品,比如民用领域的1000件、1万件产品里,只有几件不好,用这样的产品,反而它的质量和性能更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挖掘各行业的潜力,而不是只关注几个样品。那种做法成本一定不会降下来。从元器件到原材料到部件到系统,包括测试环节,以前都是一点一点人工去看,现在数量大了,计算机就可以判断了。比如加工50个孔到底好不好,原来用尺子一个一个量,现在相机一照就可以,这就是一种机器学习。用这些相片和新出来的相片一比对,完全一样,又快又好。在运营过程中,原来都是下载数据,一个一个人工判断。现在计算机可以判断有没有问题。人工可能判断不出来,但机器一看,会分析是温度变化影响还是器质性变化影响。这样就可以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在没有问题的时候就能发现潜在故障并采取措施,保证运行的连续性和可用性。

 

 

问题4、去年全国共有17个省市出台了四十多项商业航天相关的产业政策,落地的商业航天产业园区超过了20个。地方政府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对企业的支持政策有哪些实际帮助?

林宝军:这是个好现象。实际上,国家部委机关已经把顶层的发展规划定出来了,各个省市和企业是执行者,他们起了很重要的角色。没有他们的支持,商业航天也好,传统航天工业部门也好,都会寸步难行。只有从上到下的支持,从政策到具体的生产试验、装备建设等支持,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我经常讲,一流的待遇留住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实验室。如果不靠一流人才,靠抠抠搜搜的小打小闹来做,航天类产业很难做成。这需要上下一心,全国人民的支持,同心协力才能把这事情做好。

 

问题5、商业航天是一个长期性的项目,这些政策出台后,产业链上哪些细分赛道或环节最先受到政策红利?

邓钊:首先,商业航天是一个长周期、大投入,而且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产业。所以地方政府的支持,从上而下的支持是非常关键、非常必要的。其实从最直接的角度看,整个商业行业如果想发展,未来一定是卫星的下游应用能做起来。卫星下游应用能做起来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卫星,有足够多卫星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强大、低成本、可靠的火箭运力。现在地方政府支持商业航天,可能更多是从卫星和火箭这两个总体为牵引,去做整个产业的支撑。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上看,对火箭和卫星的支持可能更大一些。这两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两个环节做起来,它们的上游才能做起来,整个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问题6:说到应用场景,之前我们比较知道的是通信、遥感、导航。未来还有哪些场景是非常有潜力的?

林宝军:包括投资等各方面,一定要考虑这个事的长远作用,如果要求三年、五年内创造多少产值,可能很难,但它是一个关键环节。比如说卫星互联网,可能就像地面互联网一样。地面强大的计算机加上光纤网络,你说能赚多少钱?但在这个网上产生了许多千亿级公司,像腾讯、阿里、京东等,几乎所有企业都离不开这个网络。天地一体的网络也会是这样。除了通信,算力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一直提倡"地速天算",因为地面强大的计算机不仅耗电,还需要很大的能源,有些中间产物还有污染,可以考虑放到太空中去。

还有太空旅游,这是马斯克已经在做的一个新兴产业。现在连空中出租车都有了,我想到未来有一天,从北京到纽约可以直接用火箭飞船直接定点过去。原来坐飞机可能要十几个小时接近20个小时,但绕地球一圈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半圈只需要几十分钟或者1个小时就能安全到达。如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一定会变成现实,可能我们这代人都能看到、享受到。人类这些年的发展,技术上确实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50年前我们认为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今天的发展比我当时想象的还要快。这就是人类应当努力向前追求、向前探索,而且不是简单地算出五年十年能赚回来多少钱,有些投入是为子孙后代布局的。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确实要站在人类的高度、全球的高度来把握世界发展态势,为人类创造财富。

 

邓钊:先说火箭,火箭实际上本质上就是交通工具,跟汽车、高铁、轮船、飞机一样,都是做运输用的,无非就是运人运货。我认为在人类第五次交通变革的过程中,火箭一定会成为人类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火箭不仅能把人类送入太空,它也可以像刚才林总讲的,在地球上运货或运人。我觉得火箭发展成熟后,一定是航班化的运行方式,而且这个事情不会太久远,我们这代人是一定能看到的。另外是卫星,卫星其实就是天上的基础设施。除了遥感、导航、通信之外,我非常赞同刚才林总说的算力,太空计算这个事情。地面计算有诸多限制和弊端,而在太空中可能能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在太空中有了足够的算力,未来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包括太空采矿、太空旅游,甚至将来的地月运输,到火星和其他行星的探索等。现在讲低空经济,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太空经济,这是一定会出现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成熟,这些都会做得越来越好。

 

问题7:商业航天领域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未来3-5年内的投资回报率能够处于什么水平?

邓钊:我认为现在这个时间点对商业航天来说,从投资角度看,应该是与产业周期相结合的。经过前期十年的积累,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处于行业发展曲线即将上升的位置。甚至可能不需要3-5年,我觉得2-3年就会迎来一个大的爆发。另外就是中国商业化的中大型液体火箭,在1到2年时间内,几家商业公司都会推出可靠运力的火箭。这些都有助于行业快速起量。我觉得火箭可能会先于卫星带来收益,但最终肯定是要靠卫星下游的应用带来的收益,引领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发展。

 

 

问题8:目前商业航天产业链中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中,哪些环节比较强,哪些环节稍微薄弱一些?

林宝军:从卫星角度来讲,现在大家做的有些趋同,我认为要做细分市场。比如遥感卫星,大家都说能做高分辨率影像,能做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污染调查、森林火灾监测等等。但具体到能不能给出今年粮食产量10%误差内的准确估计,谁都做不出来。就像体检,气温测量一样,如果要估计小麦或玉米的产量,哪种技术更好用?需要做到更专业,而不是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干不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需要细分市场。第三点,重要的还是要突破观念。现在观念还不够开放,现在有人做实验,不敢用民用元器件,全选的都是宇航级的、抗辐射的等等,其实就是回到老航天的做法,这样一定不行。现在民用领域的很多技术做得非常好,需要打通元器件、原材料、产品与航天之间的壁垒。实际上还是要把这些企业串起来,打开思路,把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优点都发挥出来。

 

邓钊:从产业链看,传统上我们国家的航天基本全产业链都在体制内,都在科研院所。这几年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我觉得整个产业链会受益于产业繁荣。我们很多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是可以用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只不过,过去他们可能没有针对航天领域的特殊环境需求或技术可靠性需求去做调整。其实这个调整可能只是微调,所以未来如果调整好了,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能支撑整个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现在我们跟美国之间是有差距的,比如发射成本、发射效率都比美国低,我们天上的卫星数量也比美国少。但是以中国人的智慧、勤奋程度,加上市场化机制和政府支持,受益于中国工业体系、制造业体系的完善和强大支撑,中国的商业航天未来大有可为。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