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进入八月,一批新规将开始实施,金融安全、职业健康、化妆品监管等多个领域。这些新规将如何影响社会运行和百姓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根据8月1日施行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珠宝首饰店、贵金属交易平台等机构被正式纳入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新规要求,当客户单日现金交易达到或超过人民币10万元(含等值外币)时,从业机构须在交易发生后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这一规定填补了我国非金融领域反洗钱监管的空白,有助于防范不法分子通过购买高价值物品进行资金转移的洗钱行为。
由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于8月1日正式生效。较2013年版相比,职业病大类从10类增至12类,新增"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个独立类别,病种总数由132种扩充至135种。其中,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颈椎病、腰椎病等肌肉骨骼疾病,以及因职业压力引发的焦虑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首度被纳入保障范围。这一调整体现了对新兴职业健康风险的重视,预计将惠及超过2000万接触相关职业危害的劳动者。
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化妆品监管进入精准防控阶段。新规明确要求重点监测五类高风险物质:一是易被非法添加的危害成分;二是对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的威胁物质;三是原料、包装及储运环节潜在风险;四是标准制修订关联项目;五是其他需重点关注的隐患。监管部门将建立动态监测名单,对检出率高的风险物质及时采取限用或禁用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新规特别强调对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的监管覆盖,要求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
《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分阶段实施,其中保质期标注要求自8月1日起落地。根据规定,中药饮片标签必须明示产品属性、规格、药材产地、生产企业等核心信息。尤其突破性的是,新规首次明确中药饮片可标注保质期,具体期限由生产企业根据药材特性自主研究确定,但须确保在标注期内符合炮制规范要求。这一变化将改变传统中药"越陈越好"的认知误区,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的《缺陷特种设备召回管理规则》8月1号起实施,新规不仅将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在内的特种设备纳入召回管理。还建立了从缺陷信息收集、调查认定到召回实施、监督的闭环工作机制。特别规定对存在设计、制造缺陷的设备,生产企业应主动召回;对于使用单位瞒报、谎报缺陷信息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据统计,我国现有特种设备总量超过1800万台套,新规实施后将有效降低相关事故发生率。